胰腺癌患者的希望病名之差临床之疑
2017-3-12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一、病名之差
与“胰腺癌”相关的诊断名词有很多,其意义各不相同:
1、胰腺病变:特指发生于胰腺的各种疾病,概念最泛泛。
2、胰腺肿块:指发生于胰腺的各种肿块性结构、病变,由于对胰腺周围结构、病变认识不足,许多胰腺周围疾病也被纳入其中,根据本人不完全统计,涉及病变和解剖变异近60种(请查我的文章“胰腺肿块包含哪些病”)。
3、胰腺肿瘤:特指肿瘤性病变,包括胰腺内和胰腺旁的良性、交界性和恶性肿瘤;由于认识水平的差异,临床上,将胰腺旁或胰腺内其它肿瘤误诊为胰腺肿瘤的事经常发生。
4、胰腺恶性肿瘤:是目前学术界比较一致的胰腺癌的定义,仅以胰腺组织起源的恶性肿瘤就有18种之多,其生物学行为(生长方式)千差万别,预后也各不相同;遗憾的是,目前国内外多数《共识》把这些肿瘤都归为“胰腺癌”范畴,导致不必要的过度医疗。
5、胰腺腺癌:特指起源于胰腺导管上皮的恶性肿瘤,其生物学行为与科普上讲的胰腺癌最接近。
6、胰头癌:也称为“胰十二指肠壶腹区恶性肿瘤”,特指发生于胰头、十二指肠、壶腹的恶性肿瘤,其组织来源有胰腺组织、胆总管远端、十二指肠乳头、十二指肠及其周围间质,由于组织起源、生物学行为不同,治疗手段和预后差异很大。
综上所述,“胰腺癌”命名与科普意义上讲的胰腺癌,定义上存在先天不足,与科普意义上讲的胰腺癌最符合的是胰腺导管腺癌,它的发生率远没有想象的那么高(据不完全统计,只占胰腺外科手术量的40%左右),在没有真正弄清楚诊断之前,别对号入座,自己吓唬自己。
治疗前明确上述概念十分重要,最佳途径是“多学科讨论(MDT)”,最简洁途径是找有经验的胰腺影像专家会诊。
二、临床之疑
关于“胰腺癌”临床表现的科普知识,在很多细节上,许多人没有把握准:
1、“束带样”腰背部疼痛:
从现有知识看,出现这种症状提示肿瘤已侵犯腹膜后神经丛,是肿瘤晚期的表现。其实,凡是侵犯腹膜后神经丛的病变都可能出现类似表现。如果这个症状出现时间超过一年,且影像学随访,病变并无明显增大,则提示可能是其它生长、演变速度慢的病变(如:腹膜后纤维化、炎症、低度恶性肿瘤,等);如果这个症状逐渐加重,定期影像学随访,病变范围逐渐增大,则提示为演变速度较快的病变(如:胰腺癌、未能有效控制的胰腺炎)。
2、胰腺外转移:
胰腺癌的胰腺外转移主要是局部淋巴结和肝脏,一旦出现转移,则预后极差,生存时间就不长啦。找我会诊的有些患者以肺、骨转移为特征,而没有肝脏转移,根据我的经验,这种情况极有可能是其它肿瘤的转移,应积极找原发灶,取病理后采取针对性化疗。如果其它病史、临床、实验室检查没能提示其它肿瘤,PET-CT检查则是不错的选择。
3、食欲不振、体重减轻:
仅从字面意义上讲,把这两点作为胰腺癌晚期表现过于牵强附会。食欲不振的原因很多。只有3个月内不明原因体重减轻超过10%以上,才应注意与胰腺癌的关系。
4、肿瘤生长速度:
胰腺恶性肿瘤病种繁多,胰腺导管腺癌是其中生长速度最快的肿瘤之一,若以3个月为间隔随访,肿瘤应有明显增大,而大多数良性病变和低度恶性肿瘤的生长速度则慢得多。
综上所述,科普意义上讲的“胰腺癌”临床表现过于粗疏,不应过于悲观。应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密切随访、仔细分析中,找出疑点,采取针对性措施。
三、检查选择
针对胰腺的影像检查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B超(US):价格低廉,设备普及率高。由于胰腺位置深,前方有含气肠管,常规US价值不高。
2、超声内镜(EUS):是B超和内窥镜结合的产物,超声探头深入消化道,紧贴胰腺表面,不仅可直接显示胰腺及胰腺周围结构,加上可以直接穿刺活检、治疗,对胰腺病变有较高诊断、治疗价值。设备普及率低,操作者经验和穿刺病理的解释能力尚待提高是其主要缺点。
3、计算机体层摄影(CT、MPR):是目前应用最多的胰腺影像检查技术之一,针对胰腺的扫描层厚应减薄至3-5毫米,对胰腺肿瘤、炎症、先天异常等常见病有很高价值,但对单纯水肿性胰腺炎的水肿,显示能力不高。“胰腺薄层CT平扫及增强扫描+多平面重建(MPR)”是目前诊断胰腺癌最成熟、经典的影像检查。
4、核磁共振检查(MRI、MRCP):是目前胰腺检查的重要技术,在胰腺疾病的诊断和鉴别方面,价值与CT相仿,但在显示胰腺炎的水肿方面,明显优于CT。“胰腺薄层MRI平扫+增强扫描”是目前诊断早期胰腺癌和判断肝脏转移的最佳检查方法。
5、经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可直接显示胰管,主要由消化科医生操作,还能采取支架植入、取石等治疗。需要说明的是,ERCP只能显示胰管内腔,不能显示胰腺实质和胰腺周围结构,如果仅从诊断角度出发,目前已很少单独靠ERCP,而由CT、MRI、US等检查代替。
6、PET-CT:是CT平扫和单一对比剂同位素结合的产物,主要用于判断病变的代谢情况,根据我本人的经验体会,导管腺癌、IPMN、实性假乳头状瘤、神经内分泌肿瘤、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等病变,都可能表现为胰腺内高代谢肿块。由于应用时间不长,经验有限,一般很少单独用于胰腺癌诊断,但结合其它检查,还是有一定鉴别价值的。
光知道有哪些检查是不够的,关键是“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检查。在我看来,上述检查只能算筛查,具体定性还应精细扫描,包括薄层、多平面重建、动态增强、定期随访等技术细节,当然,由丰富读片经验的影像科专家会诊是最关键的。仅凭初略的检查就急于给与手术等创伤性治疗,是目前许多患者结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
四、穿刺活检
穿刺活检取得病理诊断是“胰腺癌”诊断的金标准,对此应有客观评价:
(一)、穿刺方法:
1、术中穿刺:由外科医生完成,由于胰腺组织的特殊性,在国内,并不是所有不能切除的胰腺病变,都能完成并取得有效组织量的穿刺活检。
2、经超声内镜穿刺活检:由内科医生完成,这个技术应用的时间并不长,目医院有此设备,对那些新学会此技术的医生,其操作技术还有待提高。
(二)、效果
一般来讲,术中穿刺或活检的针对性更强,取材的成功率也更高,而超声内镜穿刺活检有可能取不到肿瘤组织。
国外超声内镜胰腺穿刺通常有病理科医生在旁现场做病理,穿刺量是否能满足诊断要求,也由病理科医生说了算,连穿数十针方能诊断者并不少见。而我国,穿刺多由内镜医生执行,也没有病理科医生相伴,由于担心并发症,常常取材不足。
由于穿刺样本量少,多数穿刺诊断以细胞病理为主,对病理学家的要求很高,在这方面,国内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
(三)、穿刺并发症
无论是胰腺癌还是胰腺炎,都不同程度存在胰高压,对胰高压患者实施胰腺穿刺,出现胰漏的概率相当高,胰漏则进一步增加了胰腺疾病诊治难度。
(四)、穿刺部位、时机选择
如何减少穿刺并发症,我个人有一些不成熟体会:
1、如果没有或仅合并轻度胰腺炎,穿刺针应把重点放在胰腺周围肿大淋巴结或胰腺内肿块的实质部分,尽量避开水肿的胰腺组织。
2、合并较重胰腺炎或有胰管扩张时最好不要穿刺,待胰腺炎有所缓解后按上述第一条穿刺。
3、经保守治疗,病人已存活1年以上,病情稳定,也无明显的症状,仅仅为了搞清诊断而穿刺,对这组病人,我个人认为最好不要穿刺。
本文观点只是本人的实践体会,不代表学术主流,请读者自悟。
(该系列文章均来自『好大夫在线——王俭大夫个人主页』,北京哪家白癜风医院最好白殿疯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