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胰腺癌晚期,儿子提出安乐死
2019-7-29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父亲胰腺癌晚期,儿子提出安乐死
其实人这一辈子,一路风风雨雨走过来,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哭着来了,却能笑着离去。
Part1
EDITOR
▲傅仁达安乐死前图
如果有一天,你的家人得了不治之症,躺在病床上痛苦不堪,你会选择为他进行安乐死吗?
台湾的体育主播傅达仁,由于晚年罹患胰腺癌,饱受病痛折磨之苦,在现有医疗条件既无法治愈疾病,又无法缓解痛苦的情况下,他选择前往瑞士进行安乐死。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家人陪伴其左右。喝药前,他还详细且认真地询问医护人员:“是一口吞吗?两口可以吗?”
在微笑着向镜头前说了一句"再见"后,他喝下了那杯能够让自己失去宝贵生命的药水。而身旁的妻儿早已泪流满面,但仍坚持全程为他温柔地合唱祷告词:
"家人相聚如此遥远
都是上帝恩典。"
儿子哽咽着安慰他:"爸,我们爱你。好了,不痛不痛了。"
▲傅仁达喝下药后图
Part2
EDITOR
▲被病痛折磨的老人
而现实中,这样的案例在很多家庭里几乎不存在。为患病老人进行安乐死的话题仿佛是一块禁区,只要有人稍一涉及,便被斥为大逆不道,不孝子孙。
因为大家普遍认为,家里有老人生病,做子女的便有义务尽全力为其医治,延长他的生命,不论用什么方式,只要让老人活下来,就是最大的孝顺。
但没人来管老人的生命状态,不论他在治疗过程中,是舒舒服服地活着,还是生不如死,苟延残喘地瘫在床上,医院还有口气,身边的亲戚朋友就会夸他的子女:孩子们真有孝心!"
在很多人心里,生命的价值在于用尽一切方式攫取时间,维持生命的长度。
如果某户人家家里的老人活到超过一百岁,当地居委会甚至主动上门给这家人发放奖励金,以赞许他们照顾老人的孝顺周到。
但其实这样的认知是完全错误的。白岩松在《痛并快乐着》一书中写道:
在生命的面前我一直不是一个数量的爱好者,但却绝对是一个质量的追求者。在疾病的袭击下,这种生命的质量越发令人堪忧,而且迟迟看不到有好转的迹象。
于是生命在我面前,开始变得不再那么有吸引力。在这样的状况下,离开也似乎是个不错的选择。
所以生命的价值不在于生命的长度,而在于生命的质量。
鲁迅先生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病逝了。而在父亲临终前,家人让他立在父亲床前,并催促他:快叫叫你爹,他快断气了。"
于是每当父亲脸上的表情逐渐转为安详,呼吸也渐渐微弱下去时,他就慌忙大叫:爸爸!爸爸!"喊过几声后,父亲蜡黄的脸上又开始浮现出痛苦和挣扎,用力喘着粗气说:"别叫。"
鲁迅后来回忆起幼时这件事,在自己所著的杂文中忏悔道:这是我对父亲最大的错处。
而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这种错误观念竟仍然保留着。施行安乐死就是不愿养老人,不愿掏钱给老人治病,就等同于杀人犯的行径。
许多人囿于传统道德规范和社会舆论的压力,即便不想看到自己亲人继续忍受这样无望的痛苦,却也无能为力。
Part3
EDITOR
▲高亚麟和焦俊艳图
闺蜜小桐,在我的印象里一直是个乖巧听话的姑娘。父亲不幸被查出患上肺癌晚期那年,她才只有25岁。
所幸家里有点资源,想办法将他医院,又联系了最有经验的医生为他治疗。
但费了很多努力,还是无法扼制癌细胞扩散的势头,没过两个月,肺癌就转为淋巴癌。
在无数个无眠的深夜,她在电话那头哭着问我:
"看到我爸戴着呼吸机,身上插着大大小小的管子,瘦得已经不成人形了,心里就像针扎一样疼。每次听到他躺在床上痛苦呻吟,我就希望他能快点离开,少受折磨。这样想是不是特不孝?"
我在电话里柔声安慰她:"做子女对亲人最大的爱,不是一味抓着他的生命不放,而是学会放手。你要让他看到自己一个人也能过得很好,他就能走得安心。"
在《我家那闺女》里,高亚麟老师对焦俊艳说:"父母是我们和死神之间的一堵墙,父母一没,我们直面死亡。"
世界上没有一件事发生的概率是百分之百的,结了婚还会有离婚的可能,找到工作还有被裁员的风险,但唯有死亡是百分之百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事。
若干年后,我们总会面对亲人的离开,甚至是自己的离开。恰当修正我们的生死观,认真考量生命的意义,这既是对家人的善举,也是为自己的未来埋下福报。
其实人这一辈子,一路风风雨雨走过来,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哭着来了,却能笑着离去。
文字
板栗
排版
清染一梦居
你的故事
我的心事
一梦居期许您的一夜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