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被残忍奸杀,她用三块广告牌对抗了全世
2018-5-5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前几天,第75届金球奖尘埃落定。
有一部电影毫不费力就拿下了: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剧本。
六提四中,可以说是本届金球奖的最大赢家。
在豆瓣获奖情况那一栏,它的提名与获奖密密麻麻整整两个屏幕那么长。
可是在这之前,知道这部影片的人少之又少。
当然,之后不管它在奥斯卡上拿几个奖,你都不要惊讶,因为它绝对值得——
《三块广告牌》
ThreeBillboardsOutsideEbbing,Missouri
豆瓣评分8.8,IMBD评分8.4。
烂番茄新鲜度高达93%。
炸裂的不仅仅是口碑。
无数观众和影评人,给它没完没了打起了越洋电话。
本片由英国鬼马导演马丁·麦克唐纳执导。
他的作品多为喜剧,并充斥着强烈的黑色幽默风格。
年,他曾以《六发子弹的手枪》获得第7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真人短片。
之后,两部剧情长片《杀手没有假期》和《七个神经病》,也都收获了不少好评。
而在本片中,导演延续了以往颠覆式的黑色喜剧路线。
但不同的是,此次他在叙事上更加沉稳克制、平和冷静,颇具大师风范。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一个美国小镇。
一位少女被先奸后杀,尸体被销毁。因为没有DNA,没有目击证人,甚至连嫌疑人都没有。
所以在事件发生后7个月之久,警察仍然毫无头绪,这件事情就这样被埋在档案柜里,女孩的死渐渐被人遗忘。
所以,女孩的母亲米尔德(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饰)决定,以自己的方式为女儿伸冤。
她每天回家的必经之路上,竖立着三块废弃的广告牌,虽然不显眼,但足够醒目。
于是她拿出了家里所有的钱,买下了这三块广告牌。
广告内容很快便刊登在巨大的广告牌上,红底黑字,非常醒目。
每一块广告牌上都只写了一句话,分别是——
被强奸致死。
还没有抓到疑犯?
威洛比警长到底在搞什么鬼?
三块广告牌一立,在小镇瞬时掀起腥风血雨。
新闻大肆报道,小镇居民分成两派,有人支持,有人反对。
因为她控诉的这位威洛比警长(伍迪·哈里森饰),并不是不作为的警察,反而受人爱戴,爱岗敬业。
而且众所周知,他已经身患胰腺癌晚期,是个将死之人。
没有人理解米尔德的做法。
警长的下属认为她诽谤了一名好警察。
教父带着民意劝说她,却被她一言给怼了回去——
上帝在我最需要的时候没有出现,现在他来了已经晚了。
甚至连自己亲儿子都怪她太残忍,时时提醒他失去亲人的痛苦。
但米尔德不以为然,依旧做着她认为对的事情。
因为她知道,一旦她把广告牌撤下去,她女儿的命案很有可能就会石沉大海。
她没有办法让事情这么过去,而是决定以暴制暴。
去看牙医被讽刺,她就用钻头钻碎牙医大拇指盖。
送儿子去学校被扔瓶子,就踢爆对方。
广告牌莫名被烧,那她就烧了整个警察局。
她与小镇警察的冲突愈演愈烈,不想发生意外,威洛比警长自杀了。
虽然这和米尔德关系不大,但所有人都认为是她逼死了这个好警察。
但是即使到了这一步,也依然没能阻止米尔德愤怒的情绪。
因为她知道,自己愤怒的源头不仅来自警察的不作为,还有对自身无能的憎恨。
看到这里,你可能觉得这位母亲是偏执狂。
为了女儿的死自己却堕落到法律的边缘,这根本就是作恶。
但其实,她何尝不是一位失败又自责的母亲。
女儿死的那天早上,还与她大吵一架,原因在于她不借车给女儿。
为此女儿生气地诅咒自己路上被强奸。
米尔德还随即附和:是吗?好,我也希望你在半路被强奸。
我们都知道这是母女赌气说的气话,却没想到悲剧真的发生了。
而这也成为米尔德一辈子内疚的源头。
她所做的一切,何尝不是一种自我救赎。
影片中另一个灵魂角色,是来自威洛比警长的下属——迪克逊(山姆·洛克威尔饰)一个有恋母情结的警察。
片中两个镜头就让这个人物活了。
一处是,他得知了威洛比警长自杀的消息,冲到马路对面将制作那三块广告牌的广告公司砸了,把老板从二楼窗口扔下。
另一处,是他在酒吧偶然听到一起关于强奸的案子,挨了一顿打,只为取得对方的DNA。
甚至在米尔德放火烧警局时,他刚好在警局查阅资料。
他被烧成了一个火球,但怀里却紧抱着女主女儿的案件卷宗。
一恶一善,一邪一正。
这样矛盾的人物性格,被演员演绎的入木三分,看的十分动容。
每一个人都拥有猜不透的一面,恰巧,人性也是。
每个角色外表下,都有我们看不到的脆弱和柔软。
其实生活中哪有百分百的善恶之分,我们每个人只不过都在寻求一种安生的方式。
就像影片中的母亲,她不惜用最激烈的方式挑战权威,向这个充满恶意的世界展示着一个坚硬无畏的女战士形象。
也不过是为了让自己往后的日子,能够多点心安。
而回顾整部电影,导演并没有专注于寻找凶手,而是把重点放在了强奸、谋杀的过程、动荡的家庭、别扭的人际关系,甚至是种族歧视、同性恋和警察暴力等社会问题上。
电影以一个母亲的追凶问责为切入口,展现的却是整个社会浮躁和易怒的众生相。
影片将一个看似平铺直叙的故事,讲出了波澜壮阔的戏剧感。
而三个人物所形成的故事线环环相扣,又相互掣肘,共同交织成一曲荒诞又悲悯的人间故事。
没错,这是一个关于人间的故事,包含着宿命般的冲突与撕扯。
同时,这也是一部充斥着黑色喜剧,却又格外感人的独立电影。
影片的剧本和台词写得尤其好,处处透露出导演对生活中黑色幽默气息的捕捉。
比如,当威洛比警长告诉米尔德他得了癌症时,她却不动声色地回道“你死了之后广告牌上说的不就没用了吗?”。
再比如,当米尔德前夫问她那些广告牌是怎么回事时,她回答道“不言自明,不是吗?”
但前夫依旧穷追不舍,“你怎么就不能给我解释解释?”,她冷淡地回应,“那就不是不言自明了”。
如果说克制的影像、黑色幽默的台词和现实主义的描写,共同构成了影片贴近现实的冷酷之处。
那么,在此之外,影片也不乏“上帝俯瞰人间”式的人性和温暖。
只不过,这种人性和温暖,并非直露的表达,也不是含蓄的抒情。
而是深深被掩埋在泥沙俱下、狰狞不堪的生活之中。
三块广告牌所象征的,何尝不是人民试图运用公共媒体质问当局何为公义的勇气。
所以,当广告牌被烈火燃烧之际,我们似乎能听到女主角心碎的声音。
她继而反击,用燃烧瓶袭击警察局,致使正在阅读威洛比信件的迪克逊被重度烧伤。
这也是本片中影评姐最喜欢的一场戏。
彼时,因为暴力行为被革除警察职位的迪克逊正过着浑浑噩噩的生活,而威洛比的信给了他生活下去的动力。
威洛比了解他,赏识他,认为他必将有所作为,而这份“爱”的力量也正在如此深刻地感染着他。
再然后,就有了那场惊心动魄的大火,本片中最残忍无情的场景之一。
这也是影片最为吊诡的地方。
导演用颇为异样的方式,让暴力与温情,善良与邪恶同时上演,并共同呈现在悲喜交织的影像之中。
《三个广告牌》的高明之处在于,它既揭露了暴力的来源,又解释了暴力的合理,甚至最后,还给出了解决方法。
而更值得一提的,是电影的结尾非常耐人寻味,它让迪克逊和米尔德两人为了抓捕凶手而共同上路。
曾经相识如仇的两人最终彼此宽恕,获得和解。
或许这也是影片本身想要传达的意图——
在悲凉的底色上,涂抹一点善意,或许这就是真实世界的样子吧。
购票直通车,无需服务费!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