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胰腺癌凶险的主要原因
2019-2-11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胰腺,是一个狭长的腺体,横卧在人体上腹部腹膜后,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和内分泌器官。胰腺可以分为外分泌腺和内分泌腺:外分泌腺主要分泌胰液,负责消化蛋白质、糖和脂肪;内分泌腺由叫做胰岛的细胞团组成,主要分泌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等对血糖进行调节。
胰腺癌指的就是胰外分泌腺发生的腺癌,它恶性程度高,病程短,发展和恶化速度快,发现时多是晚期,因此治疗效果不理想,死亡率极高。
胰腺癌为何凶残?
1.难发现
胰腺癌的可怕之处之一就在于其发现困难,如果不是刻意做相关影像学和肿瘤标志物的检查,很难在早期确诊。
胰腺癌早期几乎没有不适,或仅有轻度上腹部非特异性症状,比如中上腹部范围广大、不易定位、性质模糊的饱胀不适、隐痛或钝痛,乏力,食欲不佳,消化不良等。
当疾病进一步进展,各种症状随之出现。半数以上患者会出现腹痛;合并胰腺炎时,会出现内脏神经痛;胰胆管阻塞时,会有剧烈阵发性上腹痛;腹膜后神经丛受累时,会出现腰背痛。典型的胰腺癌腹痛在平卧时加重,坐起或前屈体位时减轻。
除了腹痛,黄疸也是胰腺癌、特别是胰头癌的一个重要症状。黄疸指的是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升高,导致皮肤、巩膜、黏膜发生黄染的现象。在晚期发生肝转移的患者,由于肝细胞被破坏,同样可以出现黄疸。
在腹痛和黄疸两大主要症状之外,还有若干其他症状。由于胰管阻塞,胰腺外分泌功能不良,或是胆汁和胰液不能顺利进入十二指肠,易引起消化不良,加之疼痛和食欲减退,胰腺癌患者体重下降明显,往往在10公斤以上。也有少数患者表现为急性胆囊炎或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或是原有糖尿病症状突然加重等。
胰腺癌的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也缺乏比较准确的直接检查方法,因此早期诊断比较困难,而等到出现腹痛、黄疸、纳差、消瘦等症状时,基本已是晚期,丧失了根治手术的机会。
2、治疗效果不佳
胰腺癌的治疗手段比较多样,有外科手术、化疗、放疗、介入治疗等,但治疗方法多样的背后,也残酷地说明了单一治疗方法疗效不佳。
化疗:胰腺癌对单药化疗不敏感,联合化疗虽然能增加近期有效率,但同时也增加了药物毒性。目前国内外已推广应用毒性低、副作用小的吉西他滨为基础的联合用药方案,疗效有所提高。
放疗:胰腺癌对放疗并不敏感,但放疗可以使约1/3到1/2患者的疼痛得到缓解,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肿瘤的发展,同时因为放疗增加了胰腺对化疗药物的通透性,又能提高化疗疗效。
介入治疗:介入治疗主要在无法手术的晚期胰腺癌患者应用较多。
近年来,在胰腺癌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发现人参皂苷RH2能有效改善胰腺癌患者的腹胀、消瘦、疼痛、精神状态不佳等症状,并且应用患者突破医生预期生存期良好生存的越来越多。人参皂苷Rh2可以通过使癌细胞逆转成正常细胞的分化作用、调控肿瘤细胞的增殖周期、免疫调节作用和修复肿瘤患者放化疗引起的损伤四大机制来达到抗肿瘤功效,并有效防止癌症复发转移。
除此之外,靶向药物、内分泌治疗、基因治疗等方法也都在临床探索中,可能有一定作用,但有科学精准大数据证实的确切疗效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医院吹嘘的基因治疗,事实上目前仍局限于实验室基础研究,到大规模临床实践应用还有相当长的过程。
3、死亡率较高
尽管目前胰腺癌治疗手段较多,但由于疾病恶性程度太高,总体疗效并不那么满意,总体5年生存率低于5%,中位生存期不到20个月,如果出现转移,生存期不到半年。如此差的预后,使胰腺癌被国际医学界列为“21世纪的顽固壁垒”。
由于临床确诊者大多数属于肿瘤中晚期,手术切除率低,术后5年生存率也不足20%。
有什么方法能早期筛查出胰腺癌吗?
首先我们需要重视胰腺癌的高危人群:
年龄超过40岁,有范围较广的上腹部不适,且很难精确描述不适的部位和性质的;
有胰腺癌家族史的;
有慢性胰腺炎病史的;
长期吸烟、饮酒或接触有害化学物质的;
突发糖尿病或原有糖尿病症状突然加重的;
腹痛或后背痛伴有多发静脉血栓的。长期吸烟、饮酒是胰腺癌的危险因素(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以上这些高危人群需要提高警惕,进行定期体检,如有不适,应当及时检查。
当然,不是说高危人群以外的人就可以高枕无忧,只是中枪的几率小一些而已。
目前胰腺癌的诊断主要靠肿瘤标志物检测加上CT、MRCP、ERCP甚至是PET-CT等影像学检查。当前用于胰腺癌诊断的肿瘤标记物有10余种,CA19-9是最有诊断价值且应用最广泛的肿瘤标记物,被称为胰腺癌的“黄金标记物”。除此之外,还可以辅以基因标志物及端粒酶活性等检查,再加上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胰腺癌。
总之,高危人群加强筛查、重视体检对于胰腺癌的发现及治疗都有着积极意义。
从预防角度来说,戒烟限酒、控制摄入动物脂肪、增加饮食中纤维素摄入、增强化工行业职业暴露工作人员的保护、积极控制糖尿病等,都是预防胰腺癌的有效措施。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