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分享第期尼妥珠单抗治疗胰腺

2022-7-19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基本信息:患者李某,山东人,男性,53岁年4月14日确认胰腺癌,发现胰腺癌占位4月余。

现病史:患者自诉于年10月初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间断性后背部隐痛,不伴恶心、呕吐、血尿等症状,未行相关检查,自行中医理疗。

后疼痛逐渐加重,-01-08行胸腰椎平片(医院)检查示:胸腰椎骨质增生。继续行中医理疗效差。年3月患者出现腹部疼痛并逐渐加重,自感无力,盗汗,纳差,消瘦,体重下降10公斤左右。

-04-14(医院)查电子胃镜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窦部糜烂。肠镜示:直肠炎。查肿瘤标志物CA-u/ml,怀疑胰腺癌可能。为进一步明确诊断,查全腹部CT增强扫描示:胰腺钩突部占位性病变,考虑恶性、胰腺癌可能,肠系膜上动脉受侵。患者为行放疗就诊我院放疗科。

既往史:否认其他病史,父亲因“肺心病”已故,母亲因“脑血栓”去世。

体格检查:PS0分。血常规、肝肾,凝血功能大致正常。

影像检查:-4-19腹部增强核磁示:胰头钩突部见不规则46*35毫米结节状稍长T1稍长T2信号,边界不清,影像诊断:胰头钩突部恶性肿瘤,胰腺Ca可能性大。肝内多发小囊肿。

4月19日确诊为胰腺癌cT4N0MOIII期。

全身治疗,放化疗联合靶向治疗。

第一阶段:一线放疗

开始时间:-4-19至-4-30于我院行放疗。

放疗靶区腹膜后转移病灶GTV=50GY/5f

放化疗后复查:(-5-31,我院)腹部CT平扫+增强:

1.胰腺癌治疗后改变,病变范围较前略有缩小。

2.肝囊肿。

(-06-01,本院)超声(腹部)检查提示:

1、胰头部肿块放疗后改变;

2、肝多发小囊肿;

3、肝内钙化灶。

(-6-2,我院)肝胆脾MRI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

1胰头和腹腔干周围肿瘤(胰头癌)放疗后改变,与-04-19片对比,肿瘤信号降低。建议:实验室检查和肿瘤科会诊。

2肝内多个小囊肿。

(放疗前影像.4.19)

(放疗后.6.2)

第二阶段:

第1-2周期化疗(-06-04、-06-25):

尼妥珠单抗mg静滴,q21d第0天

白蛋白紫杉醇mg静滴,q21d,第1天

替吉奥60mg口服,bid,第1-14天

副作用:骨髓抑制2级,恶心呕吐1级,肝损伤0级

评价疗效:PR。

-7-14复查腹部增强CT:

1.胰腺癌治疗后改变,病变范围较前-05-31CT进一步缩小。

2.肝囊肿。

(2周期化疗后.7.14)

第3-4周期化疗(-07-17、-08-06):

尼妥珠单抗mg静滴,q21d,第0天

白蛋白紫杉醇mg静滴,q21d,第1天

替吉奥60mg口服,bid,第1-14天

评价疗效:维持PR。

-8-25复查腹部增强CT示胰腺病灶较前继续有缩小

副作用:骨髓抑制2级,恶心呕吐1级,肝损伤0级

(4周期化疗后.8.25)

相关副反应:放疗及第1周期后开始出现白细胞2度骨髓抑制,给于口服升白药后白细胞升至正常范围,后给予化疗减量。

胰腺癌属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早期无特异性,发现时多属中晚期,失去根治手术机会。化疗可在一定程度上延长生存期间,提高生存率,但随治疗时间延长,易产生耐药性,影响治疗效果。

近年来,随着分子靶向治疗药物不断研发及广泛应用,放化疗联合靶向药物治疗晚期胰腺癌成为晚期研究热点之一。尼妥珠单抗成为当前较为广泛的分子靶向治疗,具有半衰期长和人源程度高等优点,可用于胰腺癌、头颈部癌等。尼妥珠单抗是表皮因子受体表达或阻断其下游通路对胰腺癌患者疾病转归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加以该药能阻碍血管形成,可显著提高肿瘤细胞对化疗敏感性。

此外,尼妥珠单抗与抗原具有较强亲和力,能选择性结合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表达较高的肿瘤,较少结合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表达较低的肿瘤细胞,能有效避免正常组织损伤,减少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该患者在白蛋白紫杉醇、洛铂方案化疗基础上联合尼妥珠单抗,化疗后胰腺病灶及转移灶均较前缩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whyxqt.com/yxayy/1142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