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性肿瘤诊疗策略基因组测序确能指导用

2020-12-17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随着计算机和基因测序技术的飞速发展,精准治疗成为近十年肿瘤诊疗领域突破进展之一,个性化方案带给患者更好的诊疗体验和生存获益。

5年前,国家卫计委批准基因检测用于肿瘤诊断与治疗领域的临床应用。患者可检测肿瘤病理组织、血液或体液中驱动基因或基因组检测,来明确自己的癌症更适合哪类药物,提高诸如靶向药物的敏感性。

近年来,虽全基因组型检测价格已从开始的8万降至几千元,但国内的普及度还满足不了临床需求。

基因检测结果是否可信?是否会过度基因检测费钱费时?检测出来都是阴性是不是钱就白花?种种问题都困扰着大家的。

患者能否通过基因检测

找到合适的精准靶向药物呢?

近期,顶尖学术杂志《Journalofclinicaloncology》(临床肿瘤学)刊登了大型临床研究NCL-MATCH数据,该研究结果力证了基因组检测能有效指导用药。

NCL-MATCH研究是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L)主持的精准治疗研究,是迄今为止该领域规模最大的研究。它从年开始,招募到例患者,对名患者的样品进行了新一代基因测序(NGS),总体灵敏度和特异性接近%,研究可信度非常高。

NCL-MATCH研究设计是不考虑病人所患肿瘤的发生位置和病理分型,针对特定基因突变的肿瘤患者使用相应的药物治疗,以颠覆目前“对癌种下药”的策略,期待更有效的诊疗方案。

结果显示,近四成患者(37.6%)基因突变的类型能匹配到适宜的靶向药物,可以得到更精准的治疗。但这也不意味着其他约60%患者经过基因检测后无法使用靶向治疗,因为该研究仅纳入了12种靶向治疗方案,靶向药物的选择有限。下图以乳腺癌为例,近五分之一的患者(17.8%)能通过基因组测序找到特定的靶向药物。

高达86%的患者检测出了基因突变位点,最常见的突变基因是TP53(47.4%)、KRAS(21.2%)和APC(12.4%)。

多个基因共突变、靶向药物耐药的继发性突变情况比较常见,如KRAS和TP53基因共同突变的概率是12.1%,37.6%的患者因为多个基因发生共同突变而耐药或不得已停药。EGFR基因的TM突变适合奥希替尼治疗,但是近一半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靶向治疗后出现了再次改变。

不同类型肿瘤找到匹配靶向治疗方案的概率不同,而且差别还比较大。概率比较大的是肝内胆管癌,30%的患者可以在这12种靶向药物中找到药物。比如17%的患者具有IDH1突变,10%的患者具有CDKN2A突变。众癌之王胰腺癌能找到靶向药物的概率最低,仅有5.8%的患者可以找到靶向药物。

目前,NCI-MATCH还在拓展患者可选的靶向药物,已增至38个治疗组。每个治疗组的数据都将提示该治疗方案对哪些癌症类型更有效,有潜力的疗法此后将进入更大规模、更具针对性的试验中。随着未来各组治疗结果的积累,相信这些信息还将带来更多洞见。

基因检测是怎么指导

靶向药物精准治疗的呢?

从本质上讲,任何的肿瘤本质上都是能从基因层面找到问题。人体的正常细胞正是因为特定基因发生了变异,而失去了正常的生长和分裂的调控能力。因此我们通过基因检测,就是来发现和找到导致肿瘤发生的根本原因,进而通过针对这些基因的相应靶向药物来进行治疗。这就是肿瘤精准治疗的本质。

患者做了基因检测后

样本和结果会不会泄露?

基因检测还有一些伦理问题,这需要监管部门妥善管理,比如患者的基因检测结果信息谁可以掌握?基因检测剩余的样本如何处理等等。如果基因检测结果泄露,影响了患者及家人的相关利益怎么办?比如保险公司拒绝为其投保。

今年10月17日,国内新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专设一章“人类遗传资源与生物资源”,加大了对基因检测的监管力度,相信有了规范的管理,大家所关心的基因检测相关隐私能被重视起来。但癌度建议大家选择基因检测时,最好选择比较大的专业性基因检测公司,如华大基因,吉因加等。

关于基因检测的数据解读等,数据隐私的相关问题,大家可下载癌度APP,在基因检测群组里咨询、交流与沟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whyxqt.com/yxazl/1121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