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下谈癌色变WHO提出的防癌九忠
2020-8-15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众病之王——癌症,从来都是人类健康的头号病魔。千百年来,人类一直致力于研究癌症的病因,努力寻找致癌物,回眸盘点人类发现致癌物的百年历程。
烟囱8世纪,英国掀起了工业革命大潮,这个国家像一列飞速奔驰而无法刹车的蒸汽火车,四处充斥着工厂和煤烟,需要大量的清扫工人来清理烟囱。
不少家庭的男孩们由于多为孤儿,贫穷,签了卖身契被送给清扫工当学徒。清扫工带着男孩们清理烟囱。他们得爬到烟囱里面,刮干净煤烟,然后把它们扫走。对于孩子来说,这可是一项艰苦的工作,而且对身体非常有害。
身体肮脏,不少人患有痨病、梅毒、水痘。还有丑陋的溃疡,很容易被归咎为性病。他们成了疾病的“污水池”,或弃之不顾,或用有毒的汞剂进行治疗。正应了十八世纪的顺口溜:“一夜维纳斯,千夜汞相随“。
英国医生帕特注意到自己诊室里的阴囊癌病例显著上升,患者几乎全是烟囱清扫工和“爬烟囱的男孩”。
帕特记录道:“这种疾病是某些人特有的。我指的是烟囱清扫工的癌症。这种疾病总是先攻击阴囊下部,会产生疼痛、粗糙、丑陋的表皮溃疡,有坚硬且隆起的边缘……我从没在青春期以下的人群中发现此病例,这可能就是患者和外科医生都把它归类为性病的原因之一。用汞制剂进行治疗反而会加速恶化。”
帕特通过仔细研究病例发现,是长期嵌在皮肤里的烟囱煤烟导致了阴囊癌的发生。阴囊癌与职业有关,长期接触的“煤烟”,事实上由多种化学物质混合而成,里面包含了若干致癌物。
外来异物诱发癌症,癌症是可预防的。
阴囊癌
阴囊癌,是人类认识环境致癌因素导致的第一个例证。是发生在阴囊的一个恶性肿瘤,早期是无痛性的阴囊肿物。生长速度差异比较大,因人而异,有的人多年没有变化,有的人会突然间生长速度加快。肿瘤的中央会出现坏死及溃疡感染,会流脓局部会有疼痛,百分五十以上患者就诊时有同侧腹沟淋巴结的肿大。
烟草
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已有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证实吸烟是导致肺癌的首要的危险因素,肺癌死亡有87%是由于吸烟所引起的,吸烟过程中可产生0多种致癌物质,其中与肺癌关系密切的主要有多环芳烃类化合物、苯、砷、丙烯、烟碱(尼古丁)、一氧化碳、和烟焦油等,这些致癌物质可通过不同的机制,导致支气管上皮细胞DNA的损害,某些癌基因的激活,抑癌基因的突变和失活,导致细胞遗传信息转化癌变。
吸烟,现代社会的癌症。每个吸烟的个体,都是癌细胞。
英国医学杂志《柳叶刀》刊文称,全球吸烟人数已破十亿人。如今,四分之一的男性和二十分之一的女性染有烟瘾。
研究人员统计,年全球吸烟人数为9.33亿人,鉴于不发达国家吸烟者人数高速增长,现在全球吸烟人数已破0亿。这种趋势保持下去,在未来一百年内,吸烟将致全球约0亿人死亡。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烟草生产国、消费国和受害国。年,全国成人吸烟率为27.7%,超过全球的平均水平。52.%的男性吸烟率、3.6亿的庞大烟民,每年死于烟草相关疾病者超过00万人……
中国烟草自20年开始税利总额连续四年保持万亿水平,上缴财政总额自年起连续三年保持万亿水平。年中国烟草全年税利总额超.2万亿,创历史新高。这些税利贡献的背后,是3亿多烟民们的付出。
悉达多·穆克吉摘选20世纪印度裔美国医生、肿瘤专家、知名科普作家悉达多·穆克吉著作《众病之王·癌症传》中”吸烟致癌“的章节:十九世纪,和癌症的发生过程类似,其实最初,烟草仅像病毒一样仅在英国等欧洲传播,随着战争的进行及结束,是士兵把这种病毒带回了各自的家园。然后烟草发生突变,变成了烈性传染病,开始迅速在国家间蔓延,甚至跨过大西洋,抵达、征服了美国。
随后,烟草再次突变,这次是被赋予了各式文化的含义:对女性,代表着反抗;对男人,代表着粗犷气概;对孩子,代表着叛逆等等。
正是在这次突变后,吸烟的"癌症"爆发了,20世纪初,八成男性都在吸烟。
然而,虽然吸烟人数众多,肺癌患者也同时猛增了不少,但如何明确吸烟与肺癌之间的关系,却因此变的困难,甚至是荒谬起来。
为什么每个人都在抽烟,但只有一部分得了癌症?这个问题,就像为什么每个人都会坐着,但只有一部分得了癌症?
接下来的故事,就与香烟本身无关,而是烟草公司、协会等势力与控烟势力的不断斗争了,其中包括精巧的调查试验、广告等宣传攻势、标志性的案件、有组织的对抗等。
年,美国律师埃德尔通过挖掘烟草商内部文件,曝光了烟草公司的丑闻:他们不仅知道烟草致癌风险、尼古丁强烈的上瘾性,还刻意隐瞒这些研究。
从98年,第一份表明吸烟与癌症关联的论文发表,到20世纪80年代烟草被归为强敌致癌物质,现代社会花了近0年时间,才在吸烟与癌症之间画上了等号。
随后民众和烟草商开展了一场场长达十余年的烟草诉讼,到年才迎来责任清算:6个州和四个最大的烟草商签署了《主要和解协议》,此后又有7家烟草商加入。
而只到年《主要和解协议》签署,美国烟草公司才最大化地公开承认了烟草业历史的勾结和罪行。而且这份成果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在发展中国家,在青少年中,甚至在癌症患者身上,烟草的的威胁仍在扩大,反烟运动开始让大众失去兴趣。
将烟草归为强致癌物,是癌症预防的重大进步,然而这并不是人类抗肺癌的胜利,“和解的真正代价转嫁到了瘾君子身上,他们要花更多的钱买烟,再付出自己的生命。”穆克吉感叹,每种新药上市都会被当做潜在致癌物经受严格审查,即使该物质与癌症只有微小联系,也会造成公众的歇斯底里,令媒体焦虑不安。但人类所知最常见、最强烈的致癌物之一香烟,却能随意在各角落的商店里用几美元就买到,实在不可思议。
多年前,哥伦布从美洲把烟草带回欧洲。于是,就像所罗门的魔瓶被打开了盖子,这个金黄色的魔鬼从此在世界上的各个角落冒起了袅袅青烟。现在,烟草这个被很多人痛恨的小魔鬼何时才能回到它的魔瓶里去,又有谁能知道呢?
吸烟,就是现代社会的癌症。而癌症的治愈,不仅仅是医学的事,科学证据、政治斗争、法律进步、社会团体的力量,缺一不可。
肺癌
肺癌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肿瘤,在我国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相当高。人们一旦确诊是肺癌以后,无论是对患者本身还是患者的家人带来巨大影响,对癌症的恐惧会使肺癌患者的整个家庭都笼罩在恐惧和死亡的阴霾中。
肺癌,主要分为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两种类别。一般情况下,小细胞肺癌在确诊时,约有三分之一为局限性病变,而其余的三分之二则已经是广布性病变。对于局限性病变的患者经过化疗,两年生存率是百分之四十左右。而对于广布性病变的小细胞肺癌患者而言,经过化疗或大部分只能生存大约十个月到一年。
在烟草被认定为强致癌物之后,科学家们又开始寻找一个接一个的癌症诱因。但在癌症流行病学史上,还有大片空白未被填满。细菌、病毒、化合物、X射线……到底哪些东西引发了癌症?
乙型肝炎病毒(HBV)
20世纪60年代末,在美国费城工作的生物学家巴鲁克·布隆伯格发现人类肝炎病毒引起的慢性郁积性炎症也可以致癌。70年代,他发现了一种新病毒颗粒,即乙型肝炎病毒(HBV)。
乙型肝炎病毒是引起乙型肝炎的病原体,属嗜肝DNA病毒科,该科病毒包含正嗜肝DNA病毒属和禽嗜肝DNA病毒属两个属,引起人体感染的是正嗜肝DNA病毒属。
乙型肝炎病毒(HBV)通过皮肤黏膜进入机体后,迅速通过血流到达“靶器官”的肝脏。HBV不直接损害肝细胞,肝组织损伤是通过机体免疫反应所引起的。病毒感染肝细胞后,可以改变肝细胞表面的抗原性,并刺激机体T细胞变成致敏淋巴细胞,攻击带有病毒的肝细胞,在清除病毒的同时,导致肝细胞破裂,变性和坏死。HBsAg携带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病变,随着时间长短,可表现为急性或慢性乙肝,甚至肝硬化或者肝癌!
传染性
、传染源
急性乙肝患者、慢性乙肝患者和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是主要传染源,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无论在潜伏期、急性期或慢性期,其血液都具有传染性。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HBsAg阳性持续6个月以上,没有肝炎症状的体征,肝功能等各项检查都显示正常,血清ALT和AST均在正常范围,肝组织检查显示没有明显的异常症状称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
2、传播途径
首先是血液传播(输血和血制品)。其次是母婴传播,即分娩前后及过程中由带乙型肝炎病毒的母亲感染新生儿,母乳喂养也可导致母婴传播,该传播途径在中国占很大比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0%~50%的患者均来源于母婴传播。第三是密切接触传播,如通过精液和阴道分泌物传播病毒。第四是医源性传播,如消毒不彻底、不安全注射等。
HBV致癌
、病毒感染后造成肝细胞基因组失去稳定性,引起DNA的从排和丢失,这样可激活或者抑制一些与生长因子有关的表达,可能引起肿瘤的发生!2、HBV可能相当于促癌剂,由于肝细胞增值,引起细胞突变,经过克隆选择而获得优势,形成增值病灶。3、HBV的感染,使肝细胞在对化学致癌物的代谢及DNA修补过程中加速化学致癌物的改变和致癌作用!
肝癌高危人群
年龄大于0岁,有5年以上的肝炎病史,有5-8年以上的酗酒史并有慢性肝病或以确诊肝硬化者。
我国是肝炎大国,以肝癌为例,中国的肝细胞癌占了全球50%的病例,而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中国肝癌的主要病因,约85%肝癌患者携带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标志。
研究显示:5岁以下的低龄儿童发病率很低;但儿童和青少年随着年龄增长,乙肝发病率有所递增。25-29岁和30-3岁为乙肝发病率最高的两个年龄层,其次为60-6岁年龄层。年轻人乙肝发病率高很可能因为其社会交往多,导致感染机会多。
预防HBV感染的最有效方法——接种乙肝疫苗
乙肝疫苗的接种全程共3针,第一针接种后间隔个月和6个月再分别接种第二针和第三针,因此被称为“0--6个月免疫程序”。
人接种乙肝疫苗后产生了足够的抗体可维持2年之久,而且免疫系统有很强的“记忆力”,即使抗体消失,当乙肝病毒侵入人体后,免疫系统也会很快产生抗体,清除入侵之敌。
幽门螺旋杆菌
上世纪70年代,另一种“可预防的致癌物”也被检测出来,不是化合物,也不是病毒,而是细菌。
澳大利亚医师马歇尔和科学家从胃炎病因开始,发现了“幽门螺旋杆菌”。在研究迟滞之际,孤注一掷,马歇尔以身试药,喝下了自己培养出来的幽门螺旋杆菌。随后开始恶心、呕吐、盗汗和发冷,并检测出胃炎以及细菌分布情况。他在报告中写,“一位普通志愿者已经吞下了该生物体的纯培养液。”所幸,马歇尔后来用抗生素疗法治好了自己。
幽门螺旋杆菌(H.Pylori,简称HP)是一种微需氧细菌,有多种不同菌株和亚群,其中一些菌株毒力较强、危害较大。
主要传播源是人类,动物鼠、猫、狗、猪等也可能传播。感染途径主要经口摄入,可通过密切接触、带菌的飞沫、污染的水源、消毒不严的医疗器械等途径感染。感染者的唾液或牙菌斑、胃粘膜组织、粪便中均可检测到幽门螺旋杆菌,最常寄居的位置是胃。
90%左右的感染者可在血液中检测到感染后产生的相应抗体,但这些抗体并不完全具有保护性。
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与患者所在地区的经济状况、人口密度、饮用水的种类以及人群的文化程度、年龄、职业等多项因素相关。发展中国家的幽门螺杆菌感染发病率明显高于发达国家,0岁以下儿童或50岁以上中老年人尤其易感。中国人HP感染率约0~90%,现症感染率55%左右。
多项研究证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胃炎、胃溃疡、胃淋巴瘤等疾病有关。99年,世界卫生组织下属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经科学统计首次发现幽门螺旋杆菌与胃癌发病密切相关,将其列入微生物类致癌原。
幽门螺旋杆菌与胃癌
幽门螺杆菌是诸多胃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也是胃癌的致癌因子,I类致癌原。而胃癌的发生,是一个长时间的、多步骤、多因素参与发展的过程。
、遗传因素:胃癌有明显的家族聚集倾向,遗传素质使致癌物质对易感者更易致癌,但这与生俱来,难以改变;
2、饮食和环境因素:不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必然不利于胃健康,经常食用辛辣、刺激、烟熏、烧烤、霉变食品,以及过多摄入食盐,都会增加胃癌风险。另外,某些环境因素,如水土中硝酸盐含量过多,微量元素比例失调或者化学污染都可以直接或者间接的经过饮食参与胃癌的发生。
3、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的长期存在,可使胃黏膜逐渐发生萎缩、肠上皮化生以至异性增生,从而导致胃癌的发生。
人乳头状瘤病毒
宫颈癌的病因学研究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两百年前,一名意大利医生发现修女不患宫颈癌,提出了性行为与宫颈癌的关系。科学家最后逐渐找到引起宫颈癌的主要病因,是人乳头瘤病毒的感染。
年,诺贝尔医学奖/生理学奖获奖者之一是来自德国的科学家zurHausen,他发现了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是导致宫颈癌的罪魁祸首。
人乳头瘤病毒(Humanpapillomavirus,HPV)是一种嗜上皮性病毒,在人和动物中分布广泛,有高度的特异性。它是一种小的DNA病毒,直径5~55nm,衣壳呈二十面体立体对称,含72个壳微粒,没有囊膜。
HPV有多达几十种分型,不同的分型可以导致不同的疾病。
根据HPV亚型致病力大小或致癌危险性大小不同,可将HPV分为低危型和高危型两大类:
低危型HPV主要引起肛门皮肤及男性外生殖器、女性大小阴唇、尿道口、阴道下段的外生性疣类病变和低度子宫颈上皮内瘤,其病毒亚型有HPV6、、30、39、2、3型及HPV型。
高危型HPV除可引起外生殖器疣外,更重要的是引起外生殖器癌、宫颈癌及高度子宫颈上皮内瘤,其病毒亚型主要有HPVl6、8、3、33、35、5、5、52、56、58型和HPV6型。
HPV——宫颈癌病因
Manos通过收集来自22个国家的宫颈癌活检标本作PCR检测,发现99.7%的肿瘤中都可以检测到HPVDNA,而且各国间无显著差异。这是迄今为止所报道人类肿瘤致病因素中的最高检出百分数,同时表明HPV感染与宫颈癌相关具有普遍意义。此外,在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方面也获得了人乳头状瘤病毒致癌的有力证据。年WHO和IARC已将HPV确定为是宫颈癌病因。
HPV感染生殖道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可潜伏在细胞内若干年,一旦机体免疫力降低,潜伏的病毒可恢复活动。
HPV感染过程通常分为亚临床感染期、潜伏感染期、临床症状期和HPV相关的肿瘤期。宫颈癌也有一系列的前驱病变,即宫颈上皮不典型增生,在病理上称宫颈上皮内瘤变(CIN),通常又根据严重程度分成三级:宫颈上皮内轻度瘤变(CINI)、宫颈上皮内中度瘤变(CINII)和宫颈上皮内高度瘤变(CINIII),这些癌前病变均有可能发展为宫颈浸润癌。
预防宫颈癌的有效方法——HPV疫苗
HPV感染十分常见,有正常性行为的女性一生中至少感染一种型别HPV的几率高达80%,HPV持续感染可造成宫颈病变,甚至发展成为宫颈癌。
高危型HPV-6和HPV-8是全球最常见的HPV基因型,约占所有侵袭性宫颈癌病例的70%以上。
WHO明确指出将9-岁未发生性行为的女孩作为首要接种对象,免疫接种策略应优先保证该人群的高接种率。
我国已上市的三种宫颈癌(二价、四价、九价)疫苗在免疫原性,预防6型、8型HPV相关宫颈癌的效力和效果方面无差别,都可预防大多数的宫颈癌。
癌症可预防,早诊早治是提高癌症生存率的关键。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癌症是一种生活方式疾病,研究显示,80%的癌症是由环境因素所致,包括吸烟、不良饮食习惯等。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三分之一的癌症完全可以预防;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通过早期发现得到根治;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运用现有的医疗措施延长生命、减轻痛苦、改善生活质量。
国家癌症中心、中医院院长赫捷和癌症早诊早治办公室主任陈万青团队近日在《柳叶刀》全球健康子刊上在线发表的研究成果显示——20年,中国20岁及以上成年人中有例癌症死亡可归因于潜在可改变的风险因素,这一群体占当年癌症死亡人数的5.2%。
WHO提出的防癌九忠告
、严格控制体重
WHO调查资料显示,相比20年前,中国人平均体重增加了0%,而癌症发病率升高了9倍!专家认为:这两组数据充分证明了肥胖是导致中国癌症发病率增高的主要原因。
2、不吃发霉的食物
WHO调查发现,多数中国人有节俭的习惯。他们常常不舍得将已经发霉的食物扔掉,而是将这些食物加热后再吃。其实,发霉的食物中含有大量的黄曲霉素,即使将这些食物加热也无法去除黄曲霉素。人们常吃这样的食品,极易患肝癌等癌症。
3、少吃熏制、腌制、烤制、油炸和过热的食物
WHO专家认为,中国人极爱吃熏制、腌制、烤制、油炸和过热的食物,这是导致中国的胃癌、食管癌的发病率高居世界第一的主要原因。而这些食物包括了熏鱼、烤肉、腊肉、火锅、咸菜等。
、吃新鲜果蔬前须清洗干净
WHO调查发现,中国是世界上使用农药最多的国家。然而部分中国人的卫生习惯并不好,他们常常不仔细清洗新鲜果蔬就直接食用。这样容易导致果蔬上的农药进入体内,从而诱发肠癌、肝癌、脑部肿瘤等癌症。
5、不酗酒,不吸烟
WHO调查发现,中国白酒、烟草的消耗量高居世界第一。而酗酒、吸烟是诱发胃癌、肝癌、肺癌、胰腺癌、肠癌、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等多种癌症的主要原因。据统计,我国癌症患者中,有35%以上的癌症是由酗酒、吸烟引起的。
6、不要长期服用可能致癌的药物
受某些观念影响,很多国人有不经医嘱而自行使用药物的习惯。从而大大降低了用药的安全性,甚至因用药不当而致癌。调查显示,中国每年至少有20万人因用药不当而致癌。可致癌的药物包括:氨基比林、氯霉素、土霉素、利血平、硫唑嘌呤、环磷酰氨、乙烯雌酚、苯巴比妥、异烟肼等西药,
以及花椒、霍香、款冬花、石菖蒲、砒石、雄黄等中药。
7、不要使用有毒的塑料袋
调查显示,中国是有毒塑料袋使用率较高的国家之一。人们长期使用有毒塑料袋(尤其用有毒塑料袋装食品),容易患肝癌、肠癌、乳腺癌、卵巢癌等癌症。
鉴别塑料袋是否有毒:用火将塑料袋点燃,易燃烧的是无毒塑料袋,不易燃烧的则是有毒塑料袋。
8、每天晒太阳的时间不宜超过0分钟
WHO调查发现,很多中国居民,尤其是老年人都有长时间晒太阳的习惯。然而,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涂抹防晒霜。这是导致中国皮肤癌发病率较高的主要原因。卫生专家提醒广大中国居民,每天晒太阳的时间不宜超过0分钟,而且要养成涂抹防晒霜的习惯。
9、不要熬夜
WHO调查发现,随着电视、电脑、手机的普及和娱乐场所的增加,以及工作压力的增大,每天熬夜(超过凌晨点)的中国人越来越多。
早在年,WHO就将熬夜列为容易诱发癌症的因素之一。由于熬夜会导致人体内褪黑要素(一种能够抑制肿瘤生长的激素)的含量减少,并降低人体的免疫力,从而使人易患癌症。
癌症早发现,早诊治——提高癌症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血液无创检测,可比常规诊断提前四年发现癌症从一管血中发现肺癌、结直肠癌、胃癌、肝癌、食道癌等五种最高发癌症的信号。
日前,我国复旦大学与鹍远基因合作论证了早期结直肠癌、食管癌、肝癌、肺癌和胃癌等5种常见恶性肿瘤的癌症信号微量肿瘤甲基化,在达到现有临床确诊金标准之前,甚至在病人出现自觉症状前已存在于血液循环之中,并可以被无创检测。
此项研究利用由鹍远基因原创开发的PanSeer?DNA甲基化检测技术等对囊括近20余万社区人群的部分血液样本进行了在长期、系统的癌症早期检测研究。相关研究结果于7月2日刊发于《自然·通讯》。
癌症早期筛查可以通过无创血液检测完成,便于对无症状癌症易感人群的‘早发现’,继而‘早干预’,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今年还将继续扩大研究,产品离商业化还有一段时间。
谈癌色变?不如科学防癌!
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