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李仪赏析作品专辑
2016-12-13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
他山
之石
李仪赏析作品专辑
简评钟红英的决赛散文
《生如夏花,逝如秋叶》
知人论世,表现文章的广度;剖析内容特点,表现其深度。赏析从广度到深度两方面对散文进行深刻剖析,阐释文章层层深入对生命意义的探寻及散文语言的特点,阐明叙事散文具有真实,语言朴实,情真意切的特征。赏析语言生动,剖析深刻,写作手法娴熟,条理清晰,一目了然。
编辑:朔风
李仪赏析:钟红英的决赛散文《生如夏花,逝如秋叶》(链接号)是一篇写人的叙事散文,下面我谈一下有关这篇散文的认识——1、关于作者作为文学写作者,钟红英一家是夫妻档,所不同的是红英是以散文为主的作家,她的爱人刘荣跃是文学翻译家。两人都有成就,红英本人是四川简阳市作协秘书长,作品发在《人民文学》等国家和地方刊物,并曾多处获奖。相比之下,荣跃的成就更引人注目,他是四川翻译家协会的全委委员、理事,在国内翻译界已经具有一定影响,特别是在华盛顿·欧文的译介上填补了国内的某些空白。去年十月,红英、荣跃携女儿女婿曾专程来天津看我,我们相见甚欢,并就文学及对文学生态的一些看法做了交流。回去后,红英专门写了一篇散文《我与书会》,发在《天津日报》上,对此,我很感动。文学有师传,文学翻译也有师传,这是不可否认的,正如红英在《我与书会》里谈到我一样,红英根据这次决赛的主题要求在《生如夏花,逝如秋叶》这篇散文中,写了对荣跃有知遇之恩的老师——在中国有“傅雷”之称的著名翻译家杨武能教授和她的夫人王荫祺——这样,我有幸作为第一读者读到这篇文字,并为红英夫妇的“情”和红英笔下叙述的杨武能教授夫妇的故事感慨。2、关于《生如夏花,逝如秋叶》作为感悟性文体,叙事散文具有写真人真事,不虚构不夸饰,语言朴实,感情真切的明显特征。这篇散文就体现了这种特征,主要是从作者一家与杨武能夫妇接触的过程中展开叙述,从而谈出对所叙述事件的认识,抒发对生命意义的认识。在行文中,作者采取了从张若虚的诗句直接切入的方法,她说:“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这是唐代诗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一句。诗人告诉我们,一代又去,一代又来,只有江上的月亮没有什么变化。实际上诗人表达的是对生命意义的探寻”。这里,作者直接挑明了生命主题,为下一步叙述的展开做了铺垫。在人物和事件的叙述中,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交叉进行,即作者一家与杨家的师生交往,师母王荫祺的患病及对后事的交代,王荫祺逝后的反应。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整个行文过程实际上就是围绕标题点明的主题来展开的,就是对生命意义的追求——生的意义在于事业上的有所追求,这在对杨武能夫妇的叙述中体现出来;而死的意义在于逝后的无所求,这个无所求当然还是一种追求,就是死后也要惠及与人。事实上,王荫祺生前做了这样的表述,而活着的杨武能也做了这样的表述,作者就是这样一步一步的展开对生命主题的叙述,直抵人生的中心问题。那么我们放眼这个混沌世界,这样的人,这样的事,是不是遍地皆是,当然不是,于是作者在开头所说的“对生命意义的探寻,不论古人还是今人,这都是恒久不变的话题,于是泰戈尔的诗句‘生如夏花之绚烂,逝如秋叶之静美’,便成了人生追求的一种境界。然而,我以为真正能够担得起这句诗分量的人可以说恒河沙数”,对这句话,是不是足以引起人们的深深思考并给以反省。我有个看法,就是散文的语言要及物,这不单是指散文的叙事语言,是说散文的抒情语言也要及物,所以我强调“借事抒情”,不赞成那种无来头的纯抒情语言,那往往让人读了不知所措(本次决赛参赛文有许多这样的语言)。红英的这篇散文就是这样,把叙事和抒情、描写、议论紧紧结合起来,形成整体的散文叙述语言。这里我举出最后一段做例子,大家可以看看——“这对多么默契的夫妻,这对多么可敬的老人,他们做了近半个世纪的夫妻,到不得不忍痛分别的时候,他们依旧是对方灵魂上的伴侣,依旧是彼此最信赖、最理解和最懂得对方的人,他们是一生一世的爱人、朋友和知己。”能分得出来哪是叙事哪是抒情吗?很难区分,这就是真正的散文语言。实际上这种情况在文中还有很多。好啦,就说这里。
附:作者原文欣赏生如夏花,逝如秋叶文/钟红英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这是唐代诗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一句。诗人告诉我们,一代又去,一代又来,只有江上的月亮没有什么变化。实际上诗人表达的是对生命意义的探寻,不论古人还是今人,这都是恒久不变的话题,于是泰戈尔的诗句“生如夏花之绚烂,逝如秋叶之静美”,便成了人生追求的一种境界。然而,我以为真正能够担得起这句诗分量的人可以说恒河沙数。
我和我先生与师母的最后一次见面,大约是在年10月的一个周末,杨武能夫妇即将赴德前夕。每次我们去他们家,师母总是给我们端茶倒水,然后陪在旁边说话,可这一次,她给我们倒上茶后,说走之前还有很多的事要办,有人正等着她,说完转身急匆匆地出了家门。
在我国德语翻译领域,杨武能是有着“傅雷”之称的著名翻译家,是德国歌德金质奖章的获得者,相当于翻译界的“诺贝尔奖”。杨武能是我先生的恩师,大约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先生在文学翻译事业上刚刚起步,正苦于寻路之时,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有老师推荐他赴重庆破格参加了一次重要的文学翻译研讨会,这个会正是当时任四川外语学院副院长的杨武能教授主持召开的。回来后,他兴奋地告诉我收获巨大,在会上从各位译家、出版家那里学到很多东西,特别是听了杨武能教授的报告,很受鼓舞。听了他的话,当时我也很激动,我知道杨武能这个名字,是因为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那是书籍在中国大地上刚刚从无到有的年代,痴迷于世界文学名著的我到处找书读,最先读到的《少年维特的烦恼》是郭沫若的译本,总觉得读起来有些拗口,不太好懂,但是因为它是世界名著,我仍然坚持将它读完,读后总觉得心里欠欠的,心里一直存着重读这本书的念头。后来,我喜出望外地发现了杨武能的新译本,有些震惊,因为当时郭沫若还是中央管文化的领导,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不自觉的都会有些敏感。我迫不及待地读完了杨武能流畅易懂的译文,一个热爱自然、纯朴、善良、多情善感、富有诗人气质的少年形象,一个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填满了我整个少女的心。我读外国文学名著一直有一个习惯,为了不影响我自己的思维,在没读完书之前,绝不读译者的译序,但是读完书后,我一定会认认真真地读,以帮助我更好的理解译文,读完杨武能老师的译序,深为他的勇敢和对翻译事业的严谨所打动,所以一直印象深刻。
杨老师在会上的讲话对我先生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他一直把杨老师作为学习的榜样。后来,他得知杨老师在主编《世界中篇名著金库》,便试着将自己翻译的杰克?伦敦的中篇名著《野性的呼唤》推荐给杨老师,得到杨老师的应许后,便亲自将译稿送到老师在四川大学的家里。译稿得到了杨老师的认可,并有幸被收入到此集子中,这对于那时初入道的自学青年是多么不易呀。这个译稿后来又被上海译文出版社选用,直到现在还在不断的再版。
从那以后,我先生常会带着我去杨老师家登门拜访,每去一次都会收获很多,杨老师的话句句都是敦敦教诲,他生怕漏掉一句,我有时在他们谈话间,就拿出笔记本来帮他做笔记。还记得年2月9日,我们去杨老师家造访,杨老师和师母非常高兴,还请我们到他们宁静的屋顶花园“远望楼”里坐下交谈。告别时,杨老师还特地送了我们一本他著的《圆梦初记》一书——这是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套中国当代译界名家的散文随笔集之一,四川仅杨老师一人入选,我们如获至宝,那天正好是我先生的生日,他将它视之为特殊的生日礼物。回到家里,先生读完后,我也迫不及待地认真拜读,从杨老师文采斐然、感情丰富的文字中,我读到了杨老师一个大翻译家所具有的学者和作家的气质,读到了杨老师积极向上,勇于拼搏,对事业孜孜不倦的精神,读到了他生活多经磨难但仍然热爱生命的那颗火热的心。
在我们家庭,作为妻子,我深深知道我先生在他所热爱的事业中走过的艰难道路,所以我读杨老师的《圆梦初记》,在体会老师的精神、文采的同时,还仿佛看到了我先生的影子。我先生与杨老师带过的研究生或博士生是完全不一样的,由于历史的原因,他没有机会上大学,完全是通过自学走上文学翻译这条路的。知道了我先生的情况,杨老师不无感慨,后来老师幽默地说他是他的“编外弟子”,有一次还郑重地说他是他的传承人之一,这对他是多大的鼓舞和厚望呀。如今我先生已成了小有名气的翻译家,特别是在华盛顿?欧文的译介上填补了国内的某些空白,这都得益于杨武能老师多年来对他的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地址北京治疗白癜风到哪里去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