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治疗新技术纳米刀消融
2018-3-20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电穿孔技术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根据对细胞膜产生的影响可分为可逆性电穿孔(reversibleelectroporation)以及不可逆电穿孔(Irreversibleelectroporation),这主要依赖于作用于细胞膜的场强大小、作用时间长短以及释放的脉冲数量等。通常可逆性电穿孔多用来增强细胞膜通透性,使细胞外一些大分子物质(DNA、化疗药物等)能够顺利通过细胞膜,而不对细胞结构产生不可逆损伤。当消融电压达到1kV时,即可引起细胞膜的可逆性电穿孔。当电压继续升高至3kV时,即可引起细胞膜产生不可逆电穿孔,相对于前者,不可逆电穿孔所造成的影响多为永久性的。
近年来,不可逆电穿孔(又称纳米刀)作为一项肿瘤消融治疗技术正逐渐被广大医务工作者及患者所接受。其治疗过程主要通过发生装置-陡脉冲治疗仪产生高压短频电脉冲,通过电极针释放引起消融区域内细胞膜产生不可逆电穿孔,导致细胞凋亡,从而达到杀灭肿瘤细胞的目的。由于纳米刀消融过程中仅对消融区域内细胞膜稳定性产生破坏从而引起严重不可逆损伤,而对周围重要组织结构如血管及胰、胆管等损伤轻微,使得其在肿瘤治疗中应用范围十分广泛。相对于传统消融方式(射频、微波、氩氦刀等),纳米刀消融并不依赖于消融区域内温度变化,属于常温物理消融。对于靠近较大血管的病变,其消融过程中不会受到血流变化引起的“热沉效应”影响,消融覆盖范围广,消融较为彻底。作为一项安全且有效的局部治疗方式,纳米刀凭借其他消融方式所不具备的消融优势,尤其适用于胰腺肿瘤的消融治疗。
陡脉冲治疗仪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纳米刀消融治疗方式主要包括两种:外科开腹术中直视下应用及影像学引导下应用。对于不同的应用方式,其患者选择要求略有不同,影像学引导下经皮纳米刀消融对于患者凝血功能要求较高,一般患者术前血常规检查血红蛋白应≥70g/L且血小板计数≥80×/L,患者无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且术前一周内无抗凝药物使用。
对于能够耐受纳米刀消融治疗的患者,术前应进行有效的影像学检查评估病灶大小及其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以便术前进行进针路径规划。开腹术中直视下应用纳米刀消融可在超声引导下进行辅助进针。对于影像学引导下经皮纳米刀消融,术前应根据患者腹部增强CT/MRI检查评估肿瘤边界,以便选择合适消融探针数量及进针路径。
患者入院后除需进行上述术前评估相关检查以外,术前还应根据患者自身情况进行对症及营养支持治疗,术前胰酶抑制药物是必不可少的。另外,对于胆红素升高者需术前进行胆道置管引流,必要时可根据患者疼痛情况适量给予止痛药物。术前还应注意患者心理疏导,减轻患者精神压力。
对于进行纳米刀消融治疗术后的患者应平卧,监测生命体征24-48小时。禁饮食2-3天,常规醋酸奥曲肽抑制胰酶分泌以及奥美拉唑等保护胃黏膜。由于胰腺病变周围常毗邻血管组织,纳米刀消融可对血管内皮细胞造成损伤,因此术后应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U/12h,预防血栓形成。对于术后腹痛及发热患者给予对症治疗。
对于纳米刀疗效观察,患者术后7天应常规复查腹部增强CT/MRI,术后90天及天除复查腹部增强CT/MRI外应评估患者胰腺功能及肿瘤标记物水平,术后天时可行PET-CT检查,评估患者病情变化。纳米刀目前尚无统一的疗效评价标准。影像学检查评价标准可采用改良的WHO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具体标准为:完全缓解(pompleteresponse,CR):全部病灶轮廓消失,病灶区域呈无强化的低密度(信号)影,病灶区域无新病灶出现;部分缓解(partialresponse,PR):肿瘤区域较术前显著缩小,≥70%病灶坏死呈无强化的低密度(信号)影;病变稳定(stabledisease,SD):肿瘤消融后坏死区70%,增强扫描残留或复发病灶≤术前病灶最大径的30%;病变进展(progressivedisease,PD):病灶坏死不明显或出现新发病灶。
心电同步装置(左)、纳米刀消融电极针(右)
患者男,52岁,胰尾部腺癌。a-b术中经皮穿刺将纳米刀电极针平行置入病灶边缘。c-d消融后即刻增强CT扫描显示消融区域未见强化,内部血管形态完整。
作为局部消融治疗技术之一,纳米刀除具有其他常规消融方式所具备的微创、高效、便捷等特征外,还具有其他局部治疗方式所不具备的治疗优势。由于其常温“选择性”消融的特性,使得其在肿瘤治疗过程中不会损伤周围正常组织结构,尤其是血管组织结构的保护,使其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安全性高。对于胰腺癌,由于其周围血管及胰、胆管毗邻、包绕,使得传统的冷、热消融方式都无法得以彻底实施,消融往往不彻底且安全性相对较低。在肿瘤微环境的作用下胰腺癌进展迅速且化疗药物难以到达肿瘤细胞。纳米刀消融技术的出现,填补了胰腺癌局部治疗领域的空白,提高了消融过程的安全性,且消融疗效确切、治疗耗时短,对于胰腺癌患者除了可以杀灭肿瘤细胞治疗肿瘤外,还可以减轻患者疼痛,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同其他肿瘤治疗技术一样,纳米刀消融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如:手术需要在全麻下进行,难以彻底消融较大(≥6cm)病灶等。纳米刀消融对介入医师的穿刺技术以及影像学诊断水平具有较高要求,术前能否根据影像学检查准确识别病变范围是决定手术成败的关键之一。纳米刀探针在平行、间距适合时电场强度和均匀性最好,以致消融效果最佳。作为一项肿瘤局部消融技术,纳米刀对于肿瘤广泛转移的患者仍无法替代全身治疗,建议采取与全身治疗相结合的方式,疗效更佳。对于纳米刀消融治疗技术,目前仍有很多未知需要广大医师及学者进行探索,但可以肯定的是,对于胰腺癌的治疗,纳米刀将会是一项应用前景十分广阔的局部消融治疗技术。
审阅专家
肖越勇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医院放射科副主任、介入组长。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介入微创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理事、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肿瘤微创个体化治疗分会主任委员,肿瘤消融学分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介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综合介入分会主任委员,中华放射学会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常务理事,第一、二届亚洲冷冻治疗学会主席,国际冷冻治疗协会常务委员,亚太影像学导引肿瘤微创治疗协会常务委员,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杂志副主编,中国医学影像学技术杂志常务编委,中华放射学杂志编委,介入放射学杂志编委,世界疼痛医师协会中国分会常务委员。
(本文系中国介入微创专业委员会原创,转载需授权,请致电-。)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