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女儿樊锦诗,凭啥让彭金章甘做大
2025/2/26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复方氨肽口服液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10830/9381078.html
文
于三皮儿
编辑
毛毛雨/丹尼尔李
5月10日,敦煌莫高窟终于恢复开放啦!
说到莫高窟,因为它地处西北,交通不便,加之特殊的历史经历,总给人以“落后”、“神秘”、“古老”的印象。
但是,现在的莫高窟却“皮”了起来,拍抖音、搞直播、“云游敦煌”小程序一样不落,千年洞窟艺术与现代科技的结合,让茫茫戈壁之中的莫高窟焕发无限生机。
而敦煌能有今天的一切,都离不开它的守护人——樊锦诗。
在樊锦诗半世纪的守护背后,更离不开她背后的男人——彭金章的支持。
至今,夫妻二人共同守护莫高窟的感人故事广为流传。
他们曾经历坎坷和磨难,也曾经历分歧和选择,但却从未改变相伴一生的诺言。
在50年的婚姻生活中,他们彼此尊重,相互扶持,一路走过风雨,用一生践行“相识未名湖,相爱珞珈山,相守莫高窟”的誓言。
樊锦诗,年生于北平,从小长于上海,父亲樊际麟毕业于清华大学。
彭金章,老家在河北农村,从小与兄嫂生活在北京。
原本没有交集的两人,在北京大学相识了。
他们是北大58级考古专业的同班同学,彭金章是班里的生活委员,是个热心肠,樊锦诗习惯叫他——老彭。
学生时代的情愫,总是先从“占座”开始。
大三有一次,樊锦诗去图书馆学习,找座位时,远远地看见老彭朝自己招手,才知道他给自己留了位子。
从那以后,老彭总是会提前去帮她占位。
慢慢地,老彭开始向樊锦诗示爱——送礼物,先是五颜六色各种手绢,后是自己爱吃的臭鸡蛋。
他深信,“爱一个人,就把自己最爱的给她,爱一个人,就把她带回家”。
因为老彭从小被大哥拉扯大,长兄如父,所以,他带她去了大哥家。
樊锦诗心知老彭的心意,为了回应老彭,她一次次拒绝了家里安排的相亲。
就这样,两个不善言辞的青涩恋人走到了一起。
然而,毕业分配打断了他们甜蜜的爱情,未名湖畔倒影如画,也留下了爱恋中男女的青春。
年,樊锦诗毕业被分配到敦煌莫高窟,而老彭被分配到武汉大学。相距万里的异地恋,让樊锦诗感到忧伤。
系里领导向樊锦诗保证,过个三四年就把她从敦煌换回来。抱着这份希望,樊锦诗服从了分配。
分别之时,她对他说:“很快,也就三四年”。他只回了三个字,“我等你”。
踏上西去的列车,樊锦诗努力适应着敦煌的生活。
每到夜晚,对老彭的思念,让她倍感寂寞和孤独。那个年代,车马慢,思念成了书信的喜马拉雅山。
年秋天,老彭来敦煌看樊锦诗。
她带着老彭看了莫高窟、爬了鸣沙山,在美好而短暂的八天时间里,他们谈天说地,畅所欲言,再次感受到真切甜蜜的爱情。
分别的时候,老彭拉起她的手,说了三个字,“我等你”。
简单的几个字,足以表明老彭的心意,樊锦诗既感动,又害怕,她怕自己无法回报老彭的爱。
年,领导的四年承诺到期,眼看着牛郎织女终于不用再翘首期盼,可是命运弄人,国内动乱爆发,樊锦诗被调回的事情遥遥无期。
在老彭兄嫂的提示下,樊锦诗才意识到是时候考虑和老彭的婚姻问题了。
年元月,樊锦诗一个人,跑到武汉,和老彭结婚了。
没有奢侈的酒店,没有豪华的宴席,有的只是——
在武汉大学的宿舍里,一套新床单、一床新被子、一本《毛主席语录》、一个新杯子。
婚后一年,樊锦诗怀孕了。她还没来得及体会身为人母的喜悦,就受到父亲去世的打击,甚至有了流产的迹象。
人在最脆弱的时候,心里想的一定是自己最爱的人。樊锦诗一心想要离开敦煌,躲进老彭的臂弯中,躲过世间的凄凉。
然而在风雨飘摇的日子里,樊锦诗只能独自承受这一切,那段时间,她度过了“痛并快乐”的孕期。
转眼,就快到预产期了,考虑到当时武汉的医疗和生活水平都要比敦煌好,夫妻二人决定到武汉生产。
为了迎接妻子和儿子的到来,老彭提前备好了小米、红枣、鸡蛋,还把母亲接到武汉准备照顾妻子坐月子。上海家人给婴儿准备的衣服和用品也全都寄到了武汉,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谁料到,十月是敦煌收棉花的季节,樊锦诗在地里劳动完,回医院。
等到老彭接到妻子生产的电报,挑着担子坐火车转汽车赶到敦煌的时候,孩子已经出生一个星期了。
看着爱人的到来,樊锦诗有生以来第一次放声大哭,终于她不再是孤独一人了。
幸福的时光总是短暂的,过了十多天,武汉大学就催老彭回去,樊锦诗又要独自生活。
产假过后,樊锦诗只能把孩子捆成“蜡烛包”放在床上,前后围挡好,趁着休息的时候赶回家喂奶。
只要能远远地听到孩子的哭声,她一直悬着的心就落地了。
可随着孩子越长越大,蜡烛包已经不起作用了。
有一次,樊锦诗下班回家没有听到哭声,她飞似跑进家门一看,儿子掉到地上,旁边一米就是滚烫的火炉。
樊锦诗突然意识到,孩子不能再带在身边了。
唯一陪着自己的孩子,也必须送走了,纵有千般不舍,孩子还是送回了老彭河北老家,由老彭的姐姐代为照顾。
年,二儿子在武汉出生,这次老彭弥补了上次的遗憾,精心照顾妻子,做饭、炖汤都不在话下,晚上还承担起照顾孩子的责任,这让樊锦诗很感动。
做完月子后,樊锦诗又回到敦煌。二儿子被姐姐带回了河北,大儿子则留在武汉,由老彭照顾,一家四口散落天南海北。
十年动乱结束后,他们最首要的问题就是解决分居问题,最理想的方案就是樊锦诗调到武汉,但是这时,樊锦诗的内心早已发生了变化。
在父亲离世,与爱人儿子分隔两地的苦闷日子里,樊锦诗常常感受到生活的无常。
在苍茫戈壁中痛哭一场后,她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该如何生活下去呢?
看着前辈们,因为信念,放弃优渥的生活条件来到戈壁守护石窟,樊锦诗第一次感受到自己身上的责任与宿命。
她在自传中说:“退到任何一个地方,不如退入自己的心更为安全和可靠”。
而莫高窟,就是她心之所在。
多年生活在这里,她已经适应了敦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适应了莫高窟四季轮转的魅力变化;适应了西北的风沙和寂寞。
在敦煌,她才有回家的感觉。
“我感觉自己是长在敦煌这大树上的枝条。我离不开敦煌,敦煌也需要我。只有在敦煌,我的心才能安下来”。
家人和莫高窟,都是她无法割舍的情感,在这样两难的选择中,樊锦诗和老彭分居长达19年。
直到年,老彭妥协了。
“我们两个人,总有一个要动,那就我走吧”,于是,老彭放弃了自己一手创立的武汉大学考古专业,被“拐到”了敦煌。
樊先生总说“我们家的先生是打着灯笼都找不到的好人”,没有好好先生老彭的妥协,也就不会有“敦煌的女儿”的故事。
老彭深知樊锦诗对莫高窟的情感,甘愿放弃自己的事业,和妻子一起热爱她所热爱的。
也许,爱到极致就是爱屋及乌吧。
老彭的到来,让樊锦诗可以心无旁骛地守护莫高窟。
原本,樊锦诗还担心老彭初到敦煌会不适应,但是老彭很快就投入到自己热爱的事业中——主持莫高窟北区的考古挖掘工作。
从年起,彭金章带队主持莫高窟北区的考古工作,七年内,对北区进行六次发掘,筛遍了北区洞窟内的每一寸土地,不仅发现了大批珍贵文物,还填补了北区洞窟考古的空白。
与此同时,樊锦诗在花甲之年接任敦煌研究院院长之职,继续在保护莫高窟的道路上披荆斩棘。
先是与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合作,解决了壁画病害、风沙侵害以及石窟内的环境监控问题,初步建立了预防性保护科学技术体系。
而后为了把莫高窟宝贵的文化遗产留给后人,樊锦诗提出“数字敦煌”,以达到“永久保存,永续利用”的保护理念,为了“永远”留住敦煌,开始了漫长的探索和试验。
当撒下的种子,渐渐开始有所收获时,老彭却生病了。
在年秋天,被确诊为直肠癌。
“我查出来了,直肠里面有个疙瘩,怎么办?”
樊锦诗知道结果后,马上联系了上海的一位专家,最终老彭的手术很成功。
在上海疗养一段时间后,老彭从刚出院的80多斤养到了斤,身体康复后,老两口又回到了敦煌。
“你现在要休养,以休息为主,以玩为主。想看书就看书,不想看,就不看。愿意怎样就怎样”,这就是樊锦诗给老彭的日常“任务”。
老彭喜欢旅行,他们一起去过法国、武当山、周庄,大部分地方都是出差顺道经过,樊先生总想着等着退休后,他们一起痛痛快快地好好玩一场,没想却成为日后的遗憾。
年,老彭又病了,这次被确诊为胰腺癌。
胰腺癌一旦发现就是晚期,已经没有任何救治的方法,在六个月的治疗过程中,樊锦诗奔波与旅馆和病房间,一心陪伴着自己的爱人。
因为老彭喜欢看《朗读者》节目,樊先生接受了拒绝多次的节目邀请,只希望老伴儿看到能高兴。
但是病痛的折磨还是让给原本乐观的老彭,渐渐失去了生机。
有一天,樊先生轻轻抚摸着老彭的额头,这时,他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劲儿,将樊先生搂在怀里亲吻了一下。
这一吻,就是一生。
老彭离开那天,樊锦诗赶到的时候,老彭已经陷入昏迷状态。
“老彭!老彭!老彭!”,樊锦诗大声呼唤着爱人,她一叫,他流泪了……
“一个月后,我又回到了敦煌。一切都是老样子,只是我的老彭不在了。”
到了年除夕那天,樊锦诗依然选择留在敦煌,她把老彭的照片放在身旁,好似他从未离开。
50年的相守,这是他们第一次真正离别,而再见又是什么时候呢?
樊先生有一个心愿,在宕泉河畔有一个很隐秘的墓地,那里安葬着27位第一代坚守敦煌的莫高窟人,樊先生希望等自己百年后,与老彭一起葬在这里,继续相守莫高窟的誓言。
到那时,没有疾病,没有离别,没有工作,有的只是“闲时与你立黄昏,灶前笑问粥可温”的恬淡与柔情。
有人说,爱情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因为它看不见,摸不着,没有血缘的维系,爱情有时显得太过脆弱。
但这恰恰是爱情最动人的地方,用情感作为纽带,将爱填满心间,从一个人到一对人,最后成为一家人,看似最虚幻的爱情,却实实在在地遍布于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
当人们都在说“爱情不值钱”的时候,却有人用一生证明爱的珍贵。
参考资料:
《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顾春芳-撰写
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中国好书,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京东月销量好评率98%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官方店¥34购买倾情推荐:
遭生活暴击却逆风翻盘,露易丝·海:谁都能活出完全不同的自己
杨绛逝世4周年,她留下的一箩筐金句,每句都值得品味一生
.END.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