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水,都市人的现代迷信澎湃在线
2023-10-8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
无心工作的酷暑,奶茶、冰咖啡、快乐水已经成为现代人的“续命法宝”,连理想国楼下的小书房也开始重操旧业,做起咖啡生意,吸引了一众编辑的光顾。同时,传达室的奶茶、咖啡外卖也没有停过。在暂时还没有开始垃圾分类的北京,大家仍在尽情享受这些饮品带来的“救赎”。
为了成功吸引顾客,商家也推出许多新鲜的搭配。比如美国老牌啤酒厂Pabst酿酒厂把酒精与咖啡搭配,做成了即饮包装饮料——一种酒精度为5%的咖啡酒精饮料。还有商家推出电子咖啡,将咖啡雾化,目前已经拥有了抹茶星冰乐和卡布奇诺两种口味。
无论是咖啡这一“社畜伴侣”,还是同样备受欢迎的奶茶和可乐,其中都含有咖啡因这一物质。但除了知道咖啡因可以提神外,我们听过太多关于咖啡因正面或负面的新闻:
前一秒刚有报道说“咖啡可能成为减肥好帮手”,下一条就可能是“咖啡可能增加致癌风险”。根据《饮食的迷思》作者蒂姆斯佩克特的观点,因为缺乏相关标准,很难估计从一杯咖啡中会摄取多少咖啡因,而商家处于改变口味和让顾客上瘾的考虑,添加咖啡因已经成为一种常规性操作。
面对这样的状况,生态学上的研究自有其局限性,而一些媒体耸人听闻的报道主宰了人们的认知。在已经形成的既定印象中,观念的改变将会尤为艰难。正如蒂姆斯佩克特所说,“我们对任何食物有害或有益的证据都更谨慎,而不是不假思索地全盘接受。”
《科学教室:咖啡因》美国国家地理1.
被并不严谨的科学研究与耸人听闻的媒体报道主宰的大众认知
还是一名医学院学生时,我撰写并发表了第一篇论文:来自世界各地的数据表明,喝咖啡与胰腺癌的发病有关。
胰腺癌是一种严重的癌症,常致人死亡,当时在西方社会发病率呈现上升态势,我查阅的数据表明其发病可能与咖啡有关。
那篇论文可谓具有突破性,不是科学意义上,而是对于我的简历和随之成功开启的职业生涯来说功不可没。
正如我之前所说,此类生态学研究往往有自身的缺陷。人们可能通过同样的分析得出结论,家里有电视机或穿喇叭裤与癌症有关,因为同一地区有电视机和穿喇叭裤的人数都增加了,而媒体则会冠以“电视机和喇叭裤致癌”这样的标题。而同样的分析可能会得出食用巧克力(可可)有死亡风险。
总之,并不严谨的科学结论和耸人听闻的媒体报道继续主导人们的认知三十年之久,数百项昂贵的观察性研究和用大剂量咖啡喂食可怜的大鼠得出的实验结果也不能帮助人们了解真相。
20世纪80年代,情况如出一辙,曾有理论提出激素替代疗法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从抑郁症到心脏病、痴呆甚至性欲低下无所不包,我也深信不疑。
直到临床试验表明,这一疗法会引起心脏病和癌症发病率上升,而除了能预防骨折外没有任何益处,这一神话才告破灭。我们应该从这些事例中吸取教训,但改变人们的固有观念和偏见往往需要时间。
如今,咖啡及其帮凶咖啡因是否对人体有害,巧克力和可可是否虽然捣乱但品性优良,都还等待着判决。
纪录片《咖啡:改变美国的饮料》医学院一年级的期中考试期间,我和几个同学为即将到来却毫无把握的生物化学考试焦头烂额。我们打定主意为通过考试通宵复习。我服下了几片咖啡因(名叫ProPlus),心想这肯定可以让我保持清醒和机警,挑灯夜读一整晚。
事实却并非如此。我开始颤抖和抽搐,无法集中注意力,头脑一片空白。疲惫不堪的我第二天毫无悬念地考试失败,细节就别提了。之后多年我都对咖啡因心存戒备,和其他人一样,我认为咖啡因和人们熟知的豆科植物提取物——可可一样都对人体有害。
全球有80%的人饮用咖啡,它可算是最常见的兴奋饮品。不过很多咖啡饮用者会表现为咖啡成瘾,突然停止饮用会出现颤抖、注意力无法集中及戒断性头痛等症状。
现在,人们能更深入地研究可可和咖啡这些成分复杂的食物对人体的影响。人体内有上千种循环的化学分子——代谢物分子(metabolites),细胞的代谢状况如何也反映出这些分子的重要性。
如今通过检测一滴血液、唾液或是尿液,研究人员就能准确测量大多数化学标记物的量,这称为代谢组学(metabolomics)。
我们对双胞胎志愿者进行了代谢组学研究,获得了关于基因的重大发现,揭示了代谢物与疾病之间的联系,在种能检测的代谢标记物中,至少有种是由肠道微生物产生的。
数项人体研究表明,微生物、益生菌和抗生素能改变作为神经递质前体(precursor)的关键化学分子的水平。这些化学信号分子,例如色氨酸(tryptophan)和血清素(serotonin),在脑功能正常时以及抑郁和焦虑症的发病中都有着重要作用。
体内大部分血清素是在肠道产生的,最新研究发现它主要由肠道细菌在人不进食的时间里产生。越来越多的研究也一致揭示自闭症与菌群紊乱有关,而菌群紊乱与异常的脑化学信号传导紧密相关。
《科学教室:咖啡因》美国国家地理2.
不含糖的健怡可乐里也含有咖啡因
家住诺丁汉郡曼斯菲尔德的迈克尔贝德福德(MichaelBedford)在家附近参加了一场聚会。在吃了2勺从合法的网络渠道购买的咖啡因粉、喝了一瓶能量饮料后,他开始吐字不清,接着开始呕吐,很快便昏倒在地,不治身亡。
他摄入了5克咖啡因,相当于50杯浓缩咖啡中的量。验尸官指出死因是咖啡因的“心脏毒性”。迈克尔年仅23岁。这样的事例表明咖啡因并不是无害的兴奋剂。
饮料公司为了增加饮品的风味、层次和苦味,增强它提神的效果,会常规性地添加咖啡因,特别是像健怡可乐这种不含糖的饮料。
来源:《新京报》动新闻近年来,因为家长反应孩子喝了饮料后兴奋过度,无法入睡,厂家降低了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中咖啡因的含量。美国和欧洲两地出售的产品咖啡因含量有别,美国的咖啡因含量更高。
英国的百事无糖可乐中含有43毫克咖啡因,美国的含有69毫克;英国的可口可乐含32毫克,美国的含34毫克;健怡可乐则分别是42毫克和45毫克。
对其他一些功能饮料比如红牛(含咖啡因80毫克)的生产商来说,咖啡因是吸引那些需要补充“能量”彻夜狂欢人士的必需成分。大部分普通含糖饮料含有30~45毫克咖啡因,相当于半杯咖啡或者一杯茶中的量。
表面上,食品厂家添加咖啡因是为了改进风味和口感,不过暗地里也是除了用饮料中的糖之外,进一步让顾客上瘾。
茶的咖啡因含量不一(在20~70毫克之间),不过通常相当于半杯咖啡中的量,而且咖啡因的量与茶的颜色无关。毫无意外,在英国媒体眼中茶的名声更好,并且有神奇的好处。
茶叶的功效似乎也得到了流行病学分析的佐证,对22项前瞻性研究的总结显示,每天饮用2~4杯茶的人死亡率下降25%,超过这一饮用量之后,功效则降低。不过要声明的是,这种功效仅限于绿茶,而非英国人爱喝的红茶。
《科学教室:咖啡因》美国国家地理3.
尚待“审判”的咖啡因
在英国,咖啡已经取代茶成了人们最喜爱的饮品,而全球范围咖啡贸易的兴盛也表明世界各地的人都爱上了咖啡的味道。
不过咖啡和咖啡因对健康的影响也受到了质疑,各种关于咖啡危害的报道屡见不鲜。咖啡因被指与压力加大、睡眠质量差、远期心脏病和癌症风险相关。因为缺乏相关标准,很难估计从一杯咖啡中会摄取多少咖啡因。
英国一项针对20家意式咖啡店的调查显示,意式咖啡中咖啡因的含量相差近4倍,最高的达毫克,这是孕期女性摄入咖啡因的最高安全剂量。
而一家咖啡店每天出品的咖啡中,咖啡因含量差异更大。在不同国家里,一杯咖啡的咖啡因含量可以相差10倍。因为缺少标准,我们无法准确估计咖啡对人的影响。有时候连喝惯了浓缩咖啡的意大利人也会为一壶美式咖啡的浓酽而感到诧异。
不过,总体说来,即使一天喝6杯咖啡,对大多数人来说也是无害的。有26项独立的前瞻性研究共纳入了多万名来自欧洲、美国和日本的对象,并跟踪观察了人们饮用咖啡的习惯数年之久直至其中12万人去世,其结论有力支持了上述观点。
研究表明,适量饮用咖啡,每天3~4杯,可以使死亡风险下降约8%,心脏病风险降低20%。与我本人开展的小规模分析结论不同,这些研究表明饮用咖啡不会增加但也不会降低癌症的发病率。
尽管我们对流行病学研究的结果应该持谨慎态度,因为死亡率和心脏病发病率的差异有可能是咖啡饮用者的其他生活习惯造成的(比如饮酒或抽烟),不过考虑到不可能开展饮用咖啡的临床试验,上述结论可能是所能得到的结论中最客观可信的。
心脏对咖啡因很敏感的人应避免摄入过多的咖啡因,不过对全球20亿咖啡饮用者中的大多数人来说,喝咖啡对健康是有好处的。
《科学教室:咖啡因》美国国家地理那咖啡对人体的益处从何而来呢?咖啡使人上瘾,过量饮用还会造成焦虑、失眠和心律不齐。因为无法准确获知咖啡中的咖啡因含量,英国民众仍对咖啡心存芥蒂。
可可树可能是为了抵御那些爱吃树叶的动物才演化出生成大量咖啡因的机制,因而树叶中咖啡因的含量最高,也为可可树赢得了生存空间播散开来。那些爱吃可可树叶并对其中的咖啡因上瘾的动物频频光顾,啃食叶片,并将树种传播。
遗传学家最近发现可可树和人类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特征:基因。可可树的蛋白质编码基因数量(2.5万个)比人类的还多(约2万个),这应该能让人们对咖啡的演化心生敬佩,或者不再以造物的宠儿自居。
不时仍有不同品种的咖啡中含有致癌物以及烘焙过程中会产生致癌物的报道。咖啡因只是咖啡豆所含上千种化合物中的一种,而烘焙过程会生成更多物质。
网络上许多报道的焦点是其中单一一种成分,这会对人们产生误导。阿拉伯咖啡中含有至少12种多酚,其中一种名为氯原酸(chlorogenicacid,又名咖啡单宁酸),听起来似乎和消毒游泳池的漂白粉关联更密切。
不过,根据现有证据,研究人员认为这些多酚类物质和可可、橄榄中的多酚一样,尽管名字听起来像有毒的化学物质,但实际上都有益健康。
双胞胎试验表明,和许多其他食物一样,对咖啡的喜好与遗传影响关系很大。部分可能与味觉基因有关,不过与另一个研究团队合作开展的一项针对基因相关性的荟萃分析显示,这一喜好是由另一种专有基因决定,这种基因调控咖啡及其中上千种化合物在肝脏中的代谢过程。
食用一些成分复杂的食物之后感到愉悦或糟糕,也是由酶分解食物生成的产物决定的。也就是说,同样的食物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
除了上千种化合物和数十种有抗氧化作用的多酚,咖啡的纤维素含量也很高,每杯咖啡中含0.5克。纤维素和多酚的组合意味着咖啡也可以为肠道细菌提供养份。
肠道菌分解纤维素生成丁酸盐等短链脂肪酸,促进有益的拟杆菌和普雷沃氏菌的生长。因此早晨喝一杯咖啡可以唤醒体内的微生物,而且这一功效不是仅仅由咖啡因实现的。
如果你不喜欢喝意式浓缩等浓咖啡呢?
要摄入足量的多酚,在美国你可能需要喝一大杯咖啡,只要多酚含量相当,不管喝的是无咖啡因咖啡还是冻干速溶咖啡,对肠道微生物都有同样的好处。
茶叶则没有同样的健康益处。尽管茶叶中也含有多酚,但不含纤维素,这一细微的差别正是饮用红茶者受益较少的原因。对于那些不喜欢咖啡扑鼻香味的人来说,少量证据表明,服用含有绿咖啡豆提取物的保健品可能有助于减轻体重。
像咖啡这样的饮食在人们眼中经历的从“恶棍”到“英雄”以及从英雄到恶棍的转变,应该使我们对任何食物有害或有益的证据都更谨慎,而不是不假思索地全盘接受。
不过,令人安心的是,现有证据有力地表明几千年来人类饮用可可和咖啡的习惯对健康没有危害,甚至能促进健康。
饮食的迷思
[英]蒂姆斯佩克特著
书中全面细致地剖析了脂肪、蛋白质、糖分、维生素等几乎每种营养元素乃至咖啡因、酒精等饮食成分,辨析关于各种成分的“迷思”,也帮助读者了解为什么人与人之间口味差别巨大,为什么有人怎么吃也不胖有人喝水都长肉,为什么单靠运动对减肥帮助不大,益生元的好处在哪里,吃什么、怎么吃可能更健康……书中很多介绍可能让你惊讶:计算卡路里这事没什么用,主要靠运动也很难长久减肥,无糖饮料并不比含糖饮料更健康,贸然服用维生素补充剂反而可能损害健康……转载:请联系后台
商业合作或投稿:rq
imagin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