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59岁是生命高危期,谨记7个致癌习

2021-3-19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长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想长寿,还需要在细节上多用心。”

45-59岁是生命高危期,身体各个器官功能下降,易患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甚至会危及生命。

癌,是一种恶性肿瘤。人到中年,最怕查出癌症,俗话说“一人患癌,全家遭殃。”

想平安度过“生命高危期”,谨记:7个“致癌”习惯,最好一个别占!

理论上,每个人体内都有“癌细胞”,当在更新过程中,DNA复制“出错”,会导致基因突变,变异的细胞中一部分会变成前癌细胞。

一,烟

烟草中有数千种化学成分,有很多有害物质有致癌性,也有促癌性,长期吸烟会诱发癌症,如肺癌、胃癌、鼻咽癌、前列腺癌等。

《科学》国际期刊上一项研究报告显示,连续一年、每天抽完20根烟的人,体内的每个肺细胞会发生个突变。

二,酒

酒精,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为“一级致癌物”。

酒精进入体内,经肝脏代谢、分解,当酒精不完全分解时,会产生大量乙醛,而乙醛有很强的毒性,可导致染色体重排,并永久性改变DNA序列,从而诱发癌症的风险。

研究表明,全世界5.5%的癌症发生和5.8%的癌症死亡是酒精引起的。

三,盐

盐,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品,但控制不好摄入量,对身体也有一定损害。

吃得太咸,会导致胃黏膜屏障的慢性损伤,长期如此,会增加对致癌物的易感性,诱发胃癌的发生。

吃得太咸,还会导致渗透压高,破坏胃黏膜的保护作用,从而进一步提高胃癌的风险。

高盐饮食的人比清淡饮食的人,胃癌的相对发病风险增加近2倍。

四,油

高动物脂肪、胆固醇的摄入过多,而纤维素、维生素等摄入不足,会使致癌物的吸收和溶解增加。

长期如此,可能会诱发肿瘤细胞产生,导致肠癌发生。

美国威斯康新州州立大学一项实验,历经27年,对猴子进行对比,喂简单的蔬菜水果、五谷那组依旧精神奕奕,毛色光亮,而天天大鱼大肉那组,一脸老相,海的了癌症、高血压等。

五,糖

糖食用过多,会增加糖尿病的发病风险,也会增加患胰腺癌的风险。

瑞典科学家一项研究,结果显示,与很少和甜饮料的人相比,每天喝两杯甜饮料的人患胰腺癌的风险要高90%;

每天吃5小勺糖的人,患胰腺癌的风险比不吃糖的人高70%;

每天用甜水果酱涂面包片的人,患胰腺癌的风险比不吃甜食者增大50%。

六,愁

情绪,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也很大。

对那些情绪压抑、患得患失、多愁善感的人,他们的免疫力相对减弱,对抵抗异常细胞能力下降,长期如此,会诱发癌细胞生成。

如,生气。

长期生气会导致内分泌功能紊乱、身体免疫功能降低,促使癌症更易发生。

七,懒

“懒”是一种病。

有人笑称,得了一种癌症,叫做“懒癌”。

要知道,懒得动,是癌症的帮凶。

“懒人”身体血液循环比正常人慢,体内毒素不能及时排出,容易改变体内环境,增加各种疾病的发生。

研究发现,每天锻炼少于30分钟,会增加癌症的风险。

而,久坐的生活方式,也会增加患一些癌症的危险。

想平安度过“生命高危期”,谨记“三勤”:

1,勤喝水

水,是生命之源,可补充体液,促进体内毒素排出,还可稀释血液,预防血液粘稠。

勤喝水,每天饮水量至少为0毫升为宜。

切记,喝水时,小口、慢喝、勤喝,利于身体吸收,才能达到更好的养生功效。

也可放些小植物,泡水喝,有不错的养生作用。

蒲公英根红茶:利尿消炎、养肝排毒

经发酵处理制成蒲公英根红茶,降低了寒性,更适合长期饮用。

蒲公英,众所周知,有利尿消炎、养肝排毒的作用。

喝水时,放些蒲公英根红茶,能促进体内毒素排出,预防和改善泌尿系统疾病,如尿道炎、盆腔炎等。

归肝经,能保护肝脏,可拮抗内毒素所致的肝细胞损伤,解除抗菌素作用后所释放的内毒素导致的毒性作用,且还可增强肝脏再生能力。

2,勤运动

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提高身体免疫力,还能增强心肺功能。

同时,运动还可舒缓压力,让人变得乐观、更积极。

最好的运动是有氧运动,如步行、跑步、骑车、游泳、跳健身舞、扭秧歌、滑雪等。

运动,能减少体内脂肪,预防肥胖及其相关疾病;还有助于调节血压、控制血糖,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研究证明,1小时有氧代谢运动能使衰老迟到2.5小时。

3,勤用脑

“用则进,废则退”实践已证明,人用脑越勤,大脑各种神经细胞之间的联系越多,形成的条件反射越多。

“大脑多用则灵,长期不用则殆。”勤用脑,可延缓衰老。

经常读读书、下下棋,不断给大脑新的信息刺激,积极思考,脑细胞的衰老会延缓而保持较高的灵敏性,增强活力,利于大脑健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whyxqt.com/yxayf/1125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