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速递聚焦临床,学以致用,

2020-8-29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福建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zyyq/131224/4315789.html

本文来源:医院胰腺肝胆外科

AJCC第八版分期在胰腺癌中的应用探索

背景回顾.....

考虑到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第七版分期对于部分胰腺癌的不适用性,AJCC对胰腺癌第八版分期进行了显著修改。其中,T分期中删除了“肿瘤累及胰腺以外器官或组织”的描述,取而代之的是以“肿瘤最大直径”作为分期标准。同时,在N分期中,对AJCC第七版中的N1分期进行了分层,将区域淋巴结转移1~3枚定义为N1期,淋巴结转移≥4枚为N2期。但新的分期是否真正适用于临床,尚未得到系统验证。

发表期刊

上海市/复旦大学胰腺肿瘤研究所、医院胰腺外科团队,通过研究探讨了AJCC第八版分期在胰腺癌中的应用价值,相关成果发表于胰腺疾病权威杂志《Pancreas》。

研究方法

本研究回顾性地分析了SEER数据库(—)中18,例及医院(—)的例胰腺癌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经病理确诊为胰腺癌,且只纳入可通过AJCC第七版及第八版获得完整分期的患者。采用Kaplan-Meier曲线进行生存分析,并使用Cox多因素模型来评估AJCC分期系统。

研究结果

依据AJCC第八版分期,肿瘤直径大于4cm(T3N0M0,IIA)的患者与1~3枚淋巴结转移(T1~3N1M0,IIB)患者的预后相似。对于接受肿瘤切除且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T1期(≤2cm)、T2期(2~4cm)和T3期(4cm)之间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同样,接受肿瘤切除的患者中,N0期、N1期和N2期患者预后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回顾与总结

相比AJCC第七版胰腺癌分期,AJCC第八版提出的T分期及N分期更具有优势和可重复性,且具有更优的比例分布,证明了AJCC第八版分期更适用于胰腺癌。但在AJCC第八版分期中,III期患者同时包括了局部晚期(T4N0M0)和高淋巴结转移负荷(TanyN2M0)的胰腺癌患者,对于该期患者是否应该细分为不同亚组(如IIIA和IIIB)仍需要更多探索。

团队名医推荐

刘辰教授

名医档案复旦大学外科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师从全国著名外科学专家倪泉兴教授,致力于胰腺肝胆肿瘤的临床诊治工作近20年。现任医院胰腺外科主诊医生,主任助理,医院胰腺微创手术中心副主任,上海市抗癌协会胰腺癌多区域协作学组副组长;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微创诊治学组秘书兼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青年学组秘书兼委员。率领团队每年完成胰腺肝胆手术余台,尤其擅长腹腔镜微创胰腺肝胆手术,年主持的“胰腺癌:胰十二指肠切除联合区域淋巴结清扫术”获中华医学会外科手术比赛“金手指”大奖。先后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30余篇,总影响因子余分。

罗国培教授

简介

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年毕业于复旦大学,获外科学博士学位。8年国家公派至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联合培养。目前任职医院胰腺外科,主要从事胰腺肝胆肿瘤的临床诊治工作,每年完成胰腺肝胆手术余台。年获得美国胰腺病学会APA青年学者奖。先后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启明星计划、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发表SCI论文50余篇,包括JournalofClinicalOncology,AnnalsofSurgery等国际权威期刊。获得专利2项。

程合医师

简介

复旦大学肿瘤学博士,师从著名胰腺肝胆外科专家虞先濬教授。自年从业至今,致力于胰腺肿瘤外科临床与基础研究。目前以第一或共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10余篇。

金凯舟医师

简介

师从虞先濬教授,肿瘤学博士,医院胰腺外科医师,CSNET(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神经内分泌肿瘤学组)秘书兼委员,主要研究方向胰腺肿瘤、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断治疗,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4篇,共同作者论文多篇。

关于胰腺癌去间质化治疗的思考

背景回顾.....

间质丰富是胰腺癌的重要特征之一,造成了化疗药物进入癌灶发挥作用的物理和生化屏障,导致化疗抵抗。因此,去间质化治疗有望增强化疗药物的灌注和作用。然而,胰腺癌的去间质化治疗是一把双刃剑,因为基质同时发挥导致耐药和抑制肿瘤发展的作用。深入了解间质在肿瘤转移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后,可利用间质的这种特性来改善当前胰腺癌的治疗效果。

发表期刊

上海市/复旦大学胰腺肿瘤研究所、医院胰腺外科团队,总结综述了近年来关于胰腺癌去间质化治疗的相关进展,提出了我们独特的思考,论文于近期发表于《BBA-ReviewsonCancer》杂志。

综述内容简述

间质组分在促进胰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实验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干预SPARC蛋白和应用CD40激动剂、Notch通路阻断剂、人工合成的透明质酸酶以及Hedgehog通路抑制剂等均可导致小鼠胰腺癌的去间质化,恢复肿瘤微血管的结构与功能,显著增加肿瘤内化疗药物的灌注浓度,从而抑制肿瘤生长,延长荷瘤小鼠的生存时间,因而显示出良好的临床开发前景。

尽管CD40激动剂CP-,和人工合成透明质酸酶制剂(PEGPH20)的研究初显成效,但尚未在扩大的多中心临床研究中得到证实。此外,其他有关去间质化治疗药物的临床转化研究(Hedgehog通路抑制剂IPI-,FOLFIRINOX联合IPI-以及另一Hedgehog通路抑制剂Vismodegib)均已宣告失败。究其原因,去间质化的同时可能激活“沉睡”的肿瘤细胞,诱导其转移潜能,使得对化疗不敏感或耐药的肿瘤细胞通过不完整的微血管发生转移,临床上即表现为对去间质化治疗的不获益。

回顾与总结

总之,针对胰腺癌的去间质化治疗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增加化疗药物对肿瘤的灌注,但同时也可能消除阻止肿瘤转移的物理和生化障碍。后一种效应可能导致一系列损害化疗效果的副作用。深入了解间质的作用可以改善治疗策略,进而利用或改变胰腺癌中的间质发挥的作用,以有效控制恶性肿瘤生长而同时不诱导肿瘤转移,保持微妙的平衡。

第一作者

王文权教授

简介

副主任医师,复旦大学外科学博士毕业,师从国际著名肿瘤学家汤钊猷院士。毕业后参加工作,师从著名胰腺癌专家倪泉兴教授和虞先濬教授。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级)、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一项(省部级)、新获上海市卫计委优秀青年专科医师培养计划项目(-)、以及上海市科委优秀学术带头人计划帮扶项目(-)资助。研究方向集中于“肿瘤微环境的异质性(间质化、血管生成、炎性/免疫浸润)及其临床转化研究。

胰腺癌化疗选择

背景回顾.....

化疗在胰腺癌综合治疗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分期早晚,对于体力评分较好,无明显化疗禁忌的胰腺癌患者而言,均应将化疗作为综合治疗的一部分。但同时,胰腺癌又面临化疗方案选择的窘境。目前为止,只有少数胰腺癌患者可以从靶向和免疫治疗中获益,晚期一线化疗和术后辅助化疗仍然以细胞毒药物构成的方案为主。

发表期刊

上海市/复旦大学胰腺肿瘤研究所、医院胰腺外科近期将胰腺癌化疗相关临床试验进行总结分析,以期为不同方案找到合适的患者亚群,相关内容发表在《SeminarsinOncology》杂志上。

一线化疗

对于胰腺癌晚期一线化疗而言,FOLFIRINOX方案(氟尿嘧啶+亚叶酸钙+伊立替康+奥沙利铂)和NG方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吉西他滨),有效性均有大型III期临床试验的证实。但两种方案之间,国内外指南仅仅通过体力评分和基础疾病来进行方案选择,缺乏实际的可操作性。在尚缺乏前瞻性III期临床试验对比两个方案优劣的情况下,一些回顾性研究证实,两种方案总体而言的预后差异并不大。因此,找到区分两种方案的标志物变得非常重要。作者分析多项临床试验结果,并结合自身临床实践认为,对于肿瘤负荷较高的患者,无论体力评分如何,NG方案应该作为优先选择;对于肿瘤负荷较低的患者,可以首选FOLFIRINOX方案。这种肿瘤负荷的判断基于CA19-9或18FDG-PET/CT。

术后辅助

对于胰腺癌术后辅助化疗,作者认为术后肿瘤残余负荷的评估至关重要。目前已被III期临床试验证实优于吉西他滨单药的方案有FOLFIRINOX、GC(吉西他滨+卡培他滨)、S-1。NG方案有望在APACT试验中也获得阳性结果。对于残余肿瘤负荷高的患者而言,应该优先选择在晚期胰腺癌中获得更长总生存期的FOLFIRINOX和NG方案;对于残余肿瘤负荷低的患者,可以选择S-1方案。残余肿瘤负荷的判断可结合CA19-9,切缘和淋巴结转移情况。

回顾与总结

胰腺癌的治疗从临床试验到实践并非简单的方案移植,综合评估患者的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方案,有可能会提高化疗的有效率和患者的长期生存。

第一作者

施思医师

上海市胰腺肿瘤研究所

复旦大学胰腺肿瘤研究所

医院胰腺肝胆外科

医院胆道肿瘤中心

团队名医推荐

徐近教授

名医档案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从事胰腺外科工作20余年,在胰腺疾病领域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胰腺各种良恶性肿瘤的诊断、鉴别诊断、手术及多学科综合治疗,每年主持各类胰腺手术余台。获得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多项上海市级课题,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论文30余篇,并荣获上海市优秀发明金奖。目前担任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理事会理事,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促会神经内分泌肿瘤分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胰腺病专业委员会青委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普外科分会胆道学组委员。

门诊时间:周二下午

张波教授

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医院团委副书记,医院胰腺外科副主任医师,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江浙沪青年学组委员。

  承担胰腺外科繁忙的临床工作,手术、门诊、介入治疗,每年诊治患者余例,带教研究生以及实习医生、基地轮转医生、进修医生,充分发挥了骨干作用。发表论文5篇,承担了上海市科委以及卫生计生委课题2项。

门诊时间:周一下午

施思医师

博士,主治医师,主要从事肝胆胰肿瘤的外科及个体化综合治疗。近3年,以第一作者(含共同)在AnnSurg、Oncogene、IntJCancer、Surgery等杂志发表SCI论文12篇,总IF50分。年入选上海市英才扬帆计划,目前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

刘江医师

博士,主治医师,毕业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从医近10年,外科基本功扎实,临床经验丰富,擅长胰腺肝胆、十二指肠及腹膜后良恶性肿瘤的诊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
http://www.whyxqt.com/yxayf/1114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