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养癌细胞的不良饮食习惯nbsp

2016-11-30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癌细胞需要“吃”东西才能生存,剥夺它的食物,癌细胞就会死亡。但日常生活中,我们的某些饮食习惯却在滋养着癌细胞,天天“喂”癌细胞长大!

1酷爱吃甜食——胰腺癌

癌细胞最喜欢的“食物”就是糖。日本《怎样防治癌症》一书中指出,当血液流过肿瘤时,其中约57%的血糖都会被癌细胞消耗掉,成为滋养它的营养成分。《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指出,每天只要喝两杯甜饮料,患胰腺癌的风险就会比不喝的人高出90%。

糖摄入过多会引起胰岛素大量分泌,使胰岛细胞功能受损,成为诱发胰腺癌的潜在因素。而此前,世界卫生组织也建议,每人每天糖的摄入量一定要控制在50克以内,最好不超过25克。

2吃肉不吃菜——肠癌

研究大肠癌40多年的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郑树介绍,很多人吃饭偏爱肉类,不爱吃素菜,这是导致现在人们肠癌高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偏爱肉类就会导致蛋白、脂肪摄入过多,导致肠胃的蠕动速度降低,食物分解慢,滞留肠道时间长,从而导致排便困难,毒素在体内积累,久而久之就引起了肠癌。

建议大家吃果蔬和肉类的比例控制在5:1,并保持每天一次排便。

3爱吃腌菜腌肉——胃癌

在东北等北方地区的人爱吃腌酸菜,辽宁省的庄河县人爱吃腌制的咸猪肉,福建省的长乐县人爱吃腌鱼干,山东省的临朐县人爱吃腌咸菜,这些地方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胃癌高发!因为腌制的食物中会含有亚硝胺类化合物,它是一种很强的致癌物,是引发胃癌的元凶。

医院消化内科医生王艳芬表示,长期大量吃咸菜确会增加患胃癌的风险。胃癌通常与过多摄入食盐、霉变食物、咸菜和腌制鱼肉有关,且有家族聚集现象。

专家提醒,大家要注意不吃霉变食物,少吃腌制、辛辣刺激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等含纤维素较多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此外还要戒烟戒酒,定期给胃肠做体检。

4吃了变质食物——肝癌

潮湿的地方极易使食物发霉,不少人认为一点点发霉并无大碍,舍不得扔,就凑合吃掉,但这会导致一个非常高发的癌症——肝癌!大多数变质食物会产生“黄曲霉毒素”,这是一种超级强的致癌物,其毒性为氰化钾的10倍,为砒霜的68倍,经常摄入很容易导致肝癌!专家指出黄曲霉素被人体吸收后会在肝脏代谢但黄曲霉素的毒性会杀死大量的肝细胞导致肝损害,肝脏损害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发展为肝硬化继而形成肝癌。

专家表示,日常饮食中,黄曲霉素可能存在于发霉的粮食、食用花生油、奶类、鱼肉类、蛋类中,因此,建议大家如果发现食物已经变质发霉千万不能再吃。

5喜欢烧烤食物——食道癌

夏天时很多人喜欢吃烤串、熏肉、熏鱼等烟熏食物,据医学研究表面,烧烤的食物里都携带很多的致癌物质。烟熏食物在烤制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多环芳烃类物质,具有强弱不同的致癌性,比如强致癌物苯并芘,容易导致食道癌、胃癌等多种癌症。

所以,大家不要贪图烧烤的美味而忘记里隐藏在烧烤里边的高致癌物质。

6重口味饮食——胃癌

很多人喜欢重口味饮食,如辣的食物和咸的食物。无辣不欢,或者吃得太咸都会导致胃黏膜的慢性损伤,日久会增加对致癌物质的易感性,导致胃癌发生。我国南方习惯腌制海鲜,特别喜爱鱼露、虾酱等调味品,是全国“知名”的胃癌高发区。除此之外,辽宁省庄河市、山东省临朐县、省赞皇县等居民都有一个饮食习惯———长期食用咸猪肉。腌制食品中因为盐多,会直接损伤胃黏膜,而且其中所含的亚硝酸盐在胃酸和细菌作用下会转变为亚硝胺,更易致胃癌。

世界卫生组织很早就提出建议,每日盐的摄入总量应低于6克,而我们国人的平均盐摄入量近10克,甚至更高。

7吃得太油太腻——乳腺癌

乳腺癌除了和熬夜、压力大等生活习惯有关外,也和胆固醇有一定关系。最新研究发现,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会在人体内形成胆固醇,而胆固醇会增加妇女患乳腺癌的风险,长期大量摄取动物脂肪,会产生大量类雌激素及前列腺素样物质,血中雌激素含量增高,而雌激素具有诱发乳腺癌的作用。

小结:癌细胞是靠我们一步一步不健康的饮食“喂养”出来的,既然知道了诱发癌症的危险因素,就要努力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配合运动,调整心态,这样才不会给癌症可乘之机。

本文综合:西安健康管理服务中心、光明网、大河网、39健康网、寻医问药网、家庭医生在线等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值班编辑:曹凡殊

责任编辑:晏霏霏

联系邮箱:health

ifeng.







































白泥井镇阳光宝贝幼儿园秋季传染病预防指南
博大推荐警惕异物卡喉nbsp学

转载请注明:
http://www.whyxqt.com/yxahl/1039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