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医院杜联芳教授与

2021-11-22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在胰腺癌辅助治疗领域中,降低肿瘤的化疗抵抗及提高化疗药物在体内的递送效率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近日,由上海交通医院超声医学科杜联芳教授和东华大学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史向阳教授团队合作利用超声靶向微泡破坏(ultrasound,targetedmicrobubbledestruction,UTMD)技术联合树状大分子包裹纳米金荷药基因载体治疗胰腺癌,得到了可喜的研究成果,为胰腺癌辅助治疗领域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策略,且有望进一步向临床转化,该研究成果在生物医学1区杂志《Theranostics》(IF:8.)上发表。

树状大分子(Dendrimer)是一类高度支化,且拥有可控、规则结构的新型聚合物;它具有丰富的表面官能团和内部空腔,能够高效负载药物分子、基因等,并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因此,树状大分子在多重药物递送上极具前景。UTMD技术能够安全有效地促进多种载药纳米载体在不同肿瘤或组织的递送效率。这种技术方法的优势是:能够可逆地增加血管及肿瘤细胞膜的通透性、具有辐照部位靶向性以及无药物及载体选择性。

胰腺癌肿瘤具有丰富质韧的间质,由此阻碍了药物与肿瘤细胞的接触。在此项研究中,研究人员用PEG化的树状大分子包裹纳米金颗粒(AuDENPs)制备了一种同时负载吉西他滨(Gemcitabine)和miR-21抑制剂(miR-21i)的纳米载体(Gem-AuDENPs/miR-21i)。体外研究表明,Gem-AuDENPs/miR-21i纳米体的IC50值比游离的Gem低13倍,联合UTMD可使其IC50值比游离的Gem低82倍。进一步建立裸鼠胰腺癌移植瘤模型,将Gem-AuDENPs/miR-21i注射入肿瘤内,并应用UTMD辐照肿瘤,结果表明,在UTMD组中Gem-AuDENPs/miR-21i在肿瘤内的蓄积时间较对照组延长,蓄积程度较之增加,有效增加了纳米载体的化疗作用,并延长了裸鼠生存期。不仅如此,利用声学造影技术实时动态地评价了肿瘤内的血流程度,结果显示,UTMD组中肿瘤的血液灌注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加,为化疗增效的原因提供了另一佐证。据此,UTMD技术与树枝状大分子的联合有望为胰腺癌化疗增敏提供一个新型安全有效的技术平台。

上海交通医院超声医学科杜联芳教授和东华大学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史向阳教授为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博士生林丽洲和范钰为文章的并列第一作者;高峰、金利芳、李丹、孙文杰、李凡及秦鹏对项目的实施及文章的写作提供了帮助。

参考文献:

LizhouLin,YuFan,FengGao,LifangJin,DanLi,WenjieSun,FanLi,PengQin,QiushengShi,XiangyangShi,LianfangDu.UTMD-PromotedCo-DeliveryofGemcitabineandmiR-21InhibitorbyDendrimer-EntrappedGoldNanoparticlesforPancreaticCancerTherapy.Theranostics;8(7):-.

原文链接:

转载请注明:
http://www.whyxqt.com/yxacs/11365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