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取得胰腺癌检测新成果医讯

2020-9-14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康复小编:

近日,医院王小林教授研究团队,在国际著名期刊Lancet杂志子刊EBioMedicine上发表了题为《通过富集短片段cfDNA提高胰腺癌的检出》的研究成果论文。

他们提出建立基于单链建库的cfDNA建库和测序方法,使早期胰腺癌患者血液中的ras突变的检出率从不足50%提升至70%左右,显著提高了早期胰腺癌患者循环肿瘤的检出率,以达到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监测的目的。

Lancet杂志网站上的论文页面

据王小林教授介绍,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消化系统肿瘤,其发病率与死亡率几乎相当。

早期诊断困难与缺乏有效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是导致胰腺癌预后极差的重要原因,80%左右患者确诊时已发生肿瘤外周侵犯或远处转移,无法接受手术治疗。

临床实践中,有时影像学检查对病情的变化不敏感,无法对疗效进行实时监测且缺乏预测价值。

为了在可能治愈的阶段准确诊断胰腺癌,需要特异性、敏感性和微创性的生物标志物。寻找用于胰腺癌筛查的有效生物标志物医院近年来的一项重要研究方向。

图为cfDNA的研究设计与单链文库制备。cfDNA片段首先变性为单链DNA(ssDNA)片段,然后将ssDNA片段与一个唯一的分子标识符连接,利用杂交和磁珠捕获技术对预库进行富集,然后进行高通量测序。

该研究建立了一种基于单链建库的cfDNA检测新方法,并通过大量临床样本验证了在极低总cfDNA起始量的情况下,SLHC-seq检测和定量基因组中超低丰度突变的效能,远高于目前市面上常规的基于双链的建库方法。

团队收集了不同分期的胰腺癌患者,通过SLHC-seq方法鉴定了胰腺癌ctDNA的突变图谱。

该研究还发现,早期胰腺癌患者中普遍存在破碎的小ctDNA突变片段,这可能成为胰腺癌早期检测的新策略。对于家族性胰腺癌、可疑胰腺病变和晚发性糖尿病患者等高危人群的早期检测具有重大意义。

王小林教授(坐者)正在实验室里与研究人员讨论测试方案

该研究由医院王小林教授领衔、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仇子龙研究员和医院胰腺外科楼文晖教授等共同完成,并得到荣昶公益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大研究计划的资助。

据悉,王小林教授是医院介入治疗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是国内最早参与介入放射新兴学科研究和介入治疗新方法应用的学者之一,其团队长期致力于胰腺癌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在中晚期胰腺癌的综合诊疗及相关科普、胰腺癌生物医学信息库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钟萱

医院提供

编辑

周霄

-TheEnd-

康复出品,版权所有

名医微课

▲请进入主菜单--收看

名医微课

▲请进入主菜单--收看

●常见6种心理效应,让你变身职场“沟通达人”

身心场

●治好手机“瞎眼屏”?神技“DC调光”效果如何?

真相

●有这病的千万小心!感冒会要命!

专家门诊

●仗着年轻就胡吃海塞,你考虑过“它”的感受吗?

医生说

●选牙刷,没你想的那么简单

口腔健康

●一位历史老师差点被自己学生逼疯……

教师心理

●“车王”舒马赫需要的不是“奇迹”,是尊严

戳原文,进入

转载请注明:
http://www.whyxqt.com/yxacs/11153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