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评估
2018-3-8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消化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评估
(一)病史
1.患病及治疗经过
(1)患病经过:患病的起始情况和时间,有无起因或诱因。主要症状及其特点,例如对于主诉为腹痛的病人,应询问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和时间,是急性还是慢性,是持续性、渐进性还是间歇性,症状加剧和缓解的有关因素或规律性,有何伴随症状等。
(2)检查及治疗经过:既往检查、治疗经过及效果,是否遵从医嘱治疗。询问用药史、包括药物的种类、剂量和用法,是按医师处方用药还是自行购药使用。有无特殊的饮食医嘱及病人是否遵从,例如肝硬化腹水病人须限制钠、水的摄入量。
2.目前病情与一般状况目前的主要不适及病情变化。一般情况如体重、营养状况、饮食方式及食欲、睡眠、排便习惯有无改变等。
3.心理-社会状况
(1)疾病知识:病人对疾病的性质、过程、预后及防治知识的了解程度。
(2)心理状况:病人的性格、精神状态。患病对病人日常生活、工作的影响。有无焦虑、抑邯、悲观等负性情绪及其程度。消化系统常见症状如畏食或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腹泻给病人带来不适和痛苦,特别是当症状反复出现或持续存在时,易使病人产生不良情绪反应。在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胃肠道功能紊乱的病人,心理因素可使症状加重。有些疾病如肝硬化失代偿期、消化系统肿瘤疗效不佳、预后不良时,给病人带来精神压力。故应注意评估病人的心理状态,以便有针对性地给予心理疏导和支持。
(3)社会支持系统:包括病人的家庭成员组成,家庭经济、文化、教育背景,对病人所患疾病的认识,对病人的关怀和支持程度;医疗费用来源或支付方式;慢性病病人出院后的继续就医条件,居住地的初级卫生保健设施等资源。
4.生活史
(1)个入史:年龄、性别、出生地和生活地、职业与工作条件、经济情况,有无疫水接触史和疫源地逗留史以及家族史等。这些因素与某些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病关系密切,例如血吸虫病性肝纤维化的病人有疫水接触史。
(2)生活方式:日常生活是否有规律,包括学习或工作、活动、休息与睡眠生活或工作负担及承受能力,有无过度紧张、焦虑等负性情绪;睡眠的质量;有无定时排便的习惯及条件。这些因素在胃肠道功能紊乱、消化性溃疡等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起重要作用。
(3)饮食方式:平日饮食习惯及食欲,每天餐次,进食时同是否规律,有无在正餐以外进食的习惯;食物品种组成以及数量,有无特殊的食物喜好或禁忌,例如因宗教信仰而忌食某些食物;有无食物过敏。要求病人列举通常每天的食谱和摄食量,以了解病人摄入营养是否符合机体需要量;要求病人描述有利于健康的饮食应如何构成,以及营养与健康的关系,以了解其对饮食营养的知识。有无烟酒嗜好,吸烟年数及每天支数;饮酒年数及饮酒量。
(二)身体评估
1.一般状态病人的生命体征、精神、意识、营养状况。①生命体征:消化道大出血导致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病人可出现脉搏加快、血压下降、呼吸急促等休克表现。②意识状态:肝性脑病者可有精神症状、意识障碍。③营养状况:病人的体重及体重指数、皮下脂肪厚度、皮肤色泽和弹性、毛发光泽度有无异常。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消化系统肿瘤病人常有体重减轻或消瘦;慢性胃炎导致吸收障碍、消化性溃疡及消化道肿瘤导致慢性失血,可出现皮肤苍白、干燥,毛发干枯易脱落、指甲薄脆易裂或反甲、舌炎、口角皲裂等贫血的表现。
2.皮肤和黏膜有无色素沉着、黄染、瘀点、瘀斑、蜘蛛痣、肝掌等肝胆疾病的表现。频繁呕吐或腹泻的病人应注意有无皮肤干燥、弹性减退等失水征象。
3.腹部检査腹部外形,有无膨隆或凹陷;有无胃形、肠形及蠕动波;有无腹壁静脉显露及其分布与血流方向。肠鸣音是否正常。腹壁紧张度,有无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其部位、程度;肝、脾是否肿大,其大小、硬度和表面情况;有无腹块。有无振水音、移动性浊音。为了避免触诊引起胃肠蠕动增加,使肠鸣音发生变化,腹部检查的顺序为视、听、触、叩,但仍按视、触、叩、听的顺序记录。
(三)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化验检查
(1)粪便检查:包括粪便外观的肉眼观察,以及显微镜、细菌学、寄生虫检查和隐血试验等,对腹泻与肠道感染的病原学、寄生虫病和消化道隐性出血有重要诊断价值;粪便外观的评估内容包括粪便的量、性状、颜色和气味。采集粪便标本时注意标本应新鲜,不可混入尿液,盛器应清洁干燥,作细菌检查时应用消毒容器盛接粪便,采集标本置无菌试管或特殊的培养器皿内送检。一般检查留取蚕豆大粪便即可;用集卵法査找寄生虫卵应取鸡蛋大小标本;涂片或培养病原体时应取粪便的黏液或脓血部分,如粪便外观无异常,则自其表面、深处及粪端多处取材,以提高检出率。作隐血试验应在素食3天后留取粪便标本。
(2)血液、尿液检查:常用的检查如:①肝功能试验如血清酶学、血清总蛋白、清蛋白和球蛋白及其比值、凝血酶原时间等用于肝胆疾病的诊断;②血、尿胆红素检查可提示黄疸的性质;③血沉可反映炎症性肠病、肠结核或腹膜结核的活动性;④血清、尿液淀粉酶测定用于急性胰腺炎的诊断;⑤各型肝炎病毒标志物的测定用于确定病毒性肝炎的类型;⑥肿瘤标志物检测,如甲胎蛋白(AFP)用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癌胚抗原(CEA)、糖链抗原19-9(carbohydrateantigen19-9,CA19-9)等用于胃癌、结肠直肠癌和胰腺癌的诊断和疗效估计。
(3)十二指肠引流::对引流出的十二指肠液及胆汁进行显微镜和细菌学检查。用于胆道、肝、胰疾病的诊断。
(4)腹水检查:腹水常规检查可以初步判断是渗出性抑或漏出性腹水,腹水的生化、细菌学及细胞学检查对于鉴别肝硬化、腹腔细菌性感染、腹膜结核、腹内癌肿等有重要意义。
2.脏器功能试验①胃液分析是用五肽促胃液素刺激胃酸分泌,以测定壁细胞的泌酸功能。过高胃酸分泌见于促胃液素瘤,故此试验常用于促胃液素瘤和常见消化性溃疡的鉴别。此外,部分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病人亦有胃酸增高。胃酸分泌减少见于胃癌、慢性胃炎特别是A型胃炎。②D-木糖试验、脂肪平衡试验、维生素B12吸收试验、氢呼吸试验等用于测定小肠吸收功能。③Lundhl试验、胰泌素和胰酶泌素刺激试验等可测试胰腺外分泌功能。④胃肠运动功能检查包括食管、胃、胆道、直肠等处的压力测定,食管下端和胃内pH测定或24小时持续监测,胃排空测定等,用以诊断胃肠道动力障碍性疾病。
3.内镜检查内镜包括胃镜、十二指肠镜、胆道镜、胰管镜、小肠镜、结肠镜和腹腔镜等,其中最常用的是胃镜和结肠镜,可检出大部分的常见胃肠道疾病。近年来广泛使用的电子内镜,可摄录并在荧光屏上显示图像,不仅成像清晰细致,且与计算机系统结合,便于资料的储存、分析与交流。应用内镜可以直接观察消化道管腔和腹膜腔的情况,在直视下采取活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并可同时进行治疗。上消化道内镜可检出食管、胃、十二指肠的肿瘤、溃疡、炎症和血管病变等。经由十二指肠镜还可插入导管至十二指肠乳头,进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对诊断胰胆管结石、肿瘤、炎症性狭窄、先天性畸形等具有重要意义。染色内镜,即在胃镜或结肠镜检查时镜下喷洒染色剂,以判别轻微的病变,提高早期癌变的检出率。超声内镜(EUS)是经内镜导入超声探头进行检查,在内镜下观察腔内病变的同时进行实时超声扫描,了解黏膜下病变的性质、深度、大小及周围邻近脏器的情况,且可在超声引导下穿刺取材进行活检,亦有助于提高病变的检出率。胶囊内镜是让受检者吞服胶囊大小的内镜,内镜在消化道拍摄图像并传送到体外的接收器进行分析,此检查对小肠病变,例如出血、早期克罗恩病有诊断价值。腹腔镜对确定腹腔块物的性质、腹水的病因很有帮助。
4.活组织检和脱落细胞检查临床上常用以下方法取活组织进行病理检查:①各种经皮穿刺,包括超声或CT引导下细针穿刺,对肝、胰或腹腔肿块取材;②在消化道内镜直视下,用活检针或活检钳,采取食管、胃、结肠、直肠黏膜的病变组织,或通过腹腔镜取肝、腹膜等组织;③外科手术时取材:脱落细胞检查是在内镜直视下冲洗或擦刷消化管腔黏膜,收集脱落细胞作病理检查,以及收集腹水査找癌细胞等。以上检查多用于消化系统癌瘤的诊断。肝穿刺活组织检查是诊断慢性肝病最有价值的方法之一。胃黏膜活组织标本亦用于幽门螺杆菌的检测。
5.影像学检査
(1)超声检查:腹部B超可观察肝、脾、胰、胆囊等脏器,发现这些脏器的肿瘤、脓肿、囊肿、结石等病变,以及腹腔内肿块、腹水。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显示门静脉、肝静脉及下腔静脉,协助门静脉高压的诊断。
(2)X线检查:腹部平片可观察腹腔内游离气体,肝、脾、胃等脏器的轮廓,钙化的结石或组织,以及肠曲内气体和液体。
胃肠钡餐造影、钡剂灌肠造影等x线检查可发现食管、胃、小肠或结肠的静脉曲张、炎症、溃疡、肿瘤、结构畸形、运动异常等。疑有胃肠道穿孔、肠梗阻,或2周内有消化道大出血者,不宜作钡剂造影检查。胃肠钡餐造影检查前禁食12小时。钡剂灌肠造影者于检査前两天开始半流质低渣饮食,白天多喝水,检查前1天晚上服泻药,例如蓖麻油30ml,并分次饮水ml,检査当天早晨禁食,用生理盐水~ml清洁灌肠。以上肠道准备的目的是减少因肠道内粪质残留而影响钡剂造影效果,医院的具体准备方法可有所不同。应向病人解释钡剂一般于检查后3天才能完全排出,在此期间粪便可呈黄白色。检查后观察病人,特别是老年病人的排便情况,有便秘者可用轻泻药。
胆囊及胆道碘剂造影检査可显示结石、肿瘤、胆囊浓缩和排空功能障碍,以及其他胆囊、胆道病变。检查前应做碘过敏试验,检查前禁食12小时,准备脂肪餐1份。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如门静脉、下腔静脉造影有助于门静脉高压的诊断;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有助于肝、胰腺肿瘤的诊断并可进行介入治疗,该检查对查明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也有重要价值。
(3)计算机体层显像(CT)和磁共振显像(MRl):因其敏感度和分辨力高,可显示轻微的密度改变而发现病变。CT扫描对肝、胆囊、胰的囊肿、脓肿、肿瘤、结石等占位性病变,脂肪性肝病、肝硬化、胰腺炎等弥漫性病变的诊断,以及对消化道肿瘤的临床分期均很有价值。MRI
因能反映组织的结构,对占位性病变的定性诊断尤其有价值。仿真内镜检查术是以螺旋CT或MRI容积数据为成像资料,经计算机处理,获得类似于内镜检查可观察到的体内管腔的三维或动态影像,可发现消化道内的溃疡、肿瘤、炎症及息肉等病变。病人在检査前1周开始不作胃肠道造影,不服用含金属的药物,检查前两天开始少吃水果、蔬菜、肉类,检查前禁食4小时。
(4)正电子发射体层显像(PET)和放射性核素检查:PET可根据示踪剂的摄取水平将生理过程形象化和数量化,故其反映的是生理功能而不是解剖结构,与CT和MRI互补,PET可提高消化系统肿瘤诊断的准确性。99mTc-PMT肝肿瘤阳性显像可协助原发性肝癌的诊断;静注99mTc标记红细胞用于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等。
护理人自己的平台,分享专业护理知识、执业政策法规、管理制度经验、服务规范标准、提升护理执业内涵、展示白衣战士风采……为护理学科的发展默默贡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健康中国战略添砖加瓦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