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转移的最佳肿瘤标记物被发现了!

2016-11-14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胰腺癌转移的最佳肿瘤标记物被发现了!

转移,是胰腺癌最重要的生物学特性。有80%的胰腺癌患者无论接受手术与否,最终都死于肿瘤转移。医院胰腺外科刘亮教授与他的团队经多年潜心研究与探索,终于给胰腺癌诊治这看似毫无进展的僵局带来了一线生机。

记者:Kuku兜

审核:医院胰腺外科刘亮教授

来源:医学界肿瘤频道

刚步入办公室,刘亮教授的办公桌便引起了《医学界》记者的注意。

四本记录本有条不紊地叠放着,案前贴满了记有工作日程的便利贴,书架上排着各类权威外科学书籍,桌旁则分门别类地放着许多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

这一切看似并无什么特别之处,兴许任一位严谨钻研的外科医生都会有这样的一套利落朴实的“办公配备”。而与众不同的是,教授身旁的白墙上贴满了女儿色彩缤纷的绘画杰作,案前的水晶相册里也存放着女儿的相片,尽显一位父亲的温情与亲切。

着实,在后续的采访中,教授对其研究成果的悉心解读再次证实了这一点。

手术并不是万能的

手术根治始终是肿瘤患者能够长期生存的唯一希望。只有彻底的根治,才有可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期。然而,是否所有患者均能通过手术获得病情的缓解呢?

历时5年,刘亮教授课题组与复旦大学数学系合作,系统分析了复旦大学胰腺肿瘤研究所超过千例的根治性胰腺癌病人血清学资料及生物样本,医院近例的胰腺癌数据作为验证,在接受根治性手术的胰腺癌人群中“意外”发现了一组特异性的“手术不获益”的胰腺癌亚群,即指原发肿瘤可切除,但是术后短期内即因转移复发而死亡,手术根治并不能带来生存获益的患者亚群),并建立了术前预测这一亚群存在的血清生物学标签--“CEA+/CA+/CA19-9≥U/mL”(三阳性)。

刘亮教授指出:这是一组“极度凶险”的病人亚群,隐藏在庞大的手术人群中,显著影响手术疗效:

(1)即使手术切除,这部分病人中位生存期也仅为5.4个月,1年生存率几乎为零;

(2)术后6个月的肿瘤复发率大于90%;

(3)即使接受根治性手术,该类患者的生存期与进展期不能手术的患者相仿,“开与不开几乎一样”。

这是一个“突破性”的结论,即使基于大数据复杂分析的背景,这一貌似简单的研究结果仍然使人难以“接受”:“投稿过程整整2年------,虽然先后被国际著名的《JournalofClinicalOncology》和《JournaloftheNationalCancerInstitute》长时间审稿,也被专家一致认为这一结果极具‘新意’,在数据统计和病例分析层面并无大碍,但因为结论太过‘突破性’,很难被行业内专家,尤其外科医生接受,因此拒稿------。”刘亮教授有点失望的说。

“不过,年这篇论文终于被国际癌症杂志《internationalJournalofCancer》全文发表,甚至被JohnsHopkins医院胰腺外科(全美排名第一)主任WolfgangCL教授和肿瘤内科Zheng教授在《CancerBiologyTherapy》杂志上进行专门述评,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开创了胰腺癌手术个体化的方向’------”刘亮教授的言语中又透着一丝丝的骄傲。

胰腺癌肿瘤标记物的新发现--CA

当谈到最新的研究成果,刘亮教授理性沉着的语气中透露着一丝激动与自豪。他打开电脑,并询问记者是否有兴趣看看他的学术报告。

在深入分析上述血清学标签“CEA+/CA+/CA19-9≥U/mL(三阳性)的生物学特征后,刘亮教授团队再次意外发现了既往在卵巢癌内广泛应用,却在胰腺癌中却“微不足道”的肿瘤标记物CA似乎具有尚未开发的巨大潜能--与胰腺癌转移潜能有关。纳入了更多临床样本,涵盖了所有I/II/III/IV期的胰腺癌资料,系统分析并筛选了所有8个消化道常用肿瘤标记物CA19-9,CEA,CA50,CA,CA,CA,CA及AFP后,刘亮教授团队再次证实这个在卵巢癌内“为人熟知”的血清学肿瘤标记物CA“居然”能特异性地识别并预测胰腺癌转移,并与其转移负荷正相关--转移部位越多,范围越大,CA水平越高。更为可贵的是,CA对胰腺癌转移预测的丝毫不受血清高胆红素血症的影响,其特异性及敏感性明显优于传统胰腺癌血清标记物CA19-9。

CA19-9是胰腺癌中一个“众所周之”的血清学标记物,常常认为它能反映胰腺癌“整体肿瘤负荷(totaltumorburden)”;刘亮教授对于CA“老指标,新用途”的创新性发现,系统阐释了CA体现的是胰腺癌整体肿瘤负荷中的一个特异性亚类--即转移相关负荷,更加精准。简单来说,即使传统影像学检查认为胰腺癌可切除,但术前发现血清CA水平升高,则提示病人体内癌细胞微转移的存在,需要首先进行系统性干预,二期手术;而对于一些已经完成根治性切除的胰腺癌病人,术后随访过程中发现CA水平升高,则需要警惕肿瘤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的出现,加强治疗强度。

这一系列意义深远的研究成果先后被国际著名肿瘤学期刊《Oncotarget》,《CancerLetters》,《Medicine》,《EuropeanJournalofNuclearMedicineandMolecularImaging》接受并发表。

年初,刘亮教授与其团队成员项金峰硕士在复旦大学胰腺肿瘤研究所所长虞先濬教授指导下,联合全国28家单位,作为第一作者在《InternationalJournalofOncology》上发表了关于血清CA在胰腺癌中运用的中国专家共识:“TheclinicalutilityofCA/MUC16inpancreaticcancer:Aconsensusofdiagnostic,prognostic,andpredictiveupdatesbytheChineseStudyGroupforPancreaticCancer(CSPAC)”。

刘亮教授指出,这为胰腺癌多学科MDT诊治以及新辅助治疗的开展和手术策略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循证医学依据,明确倡导在胰腺癌患者中可以通过生物学行为的判断来进行个体化手术策略的制定,符合目前精准医学的原则和初衷。

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仍有多重阻隔

刘亮教授在采访中强调,一项医学研究的真正意义在于它是否有利于临床,能让患者获益。研究起始于对临床问题的探讨,通过基础研究及临床大数据的统计学分析得出结果,最终也应将成果回报于患者。

那么,对于研究中所涉及的“CEA+/CA+/CA19-9≥U/mL”三阳性及CA阳性的高转移率胰腺癌患者,真的就不用做手术了吗?

“目前我们也尝试进行前瞻性临床随机对照研究,也就是将这项成果真正地用于胰腺癌患者。但在中国,伦理仍是这一研究难以进行的关键原因。正如《JournalofClinicalOncology》主编JoelTepper教授指出的,“完全依赖一个血清学预测模型而排除传统筛查认为可以一期手术的病人,使其延缓手术时间,这在现阶段是很难奏效并推广。”刘亮教授指出。

出于伦理考虑,即使多项肿瘤学标志物证实病人“手术不获益”,临床上的绝大多数病人,甚至医生,仍会第一时间选择根治性手术治疗,或许这对于患者及家属都是一种慰藉。但事实上,手术对于这类患者是意义甚微的。无效医院工作负荷,也相对浪费了一部分的医疗资源。

对于这一部分患者,综合多学科MDT诊治,在术前合理应用新辅助化疗,降低肿瘤恶性潜能,减少微转移灶,缩小肿瘤范围,为根治性手术争取合理的治疗时间窗,才能真正提高其疗效。

“天赋+勤奋,我认为这是一名医学研究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采访最后,刘亮教授对于如今的医学学术人才说出了他的期许。

虽然工作繁忙,刘亮教授仍会坚持每日阅读40篇以上的外文医学文献。他指出,作为一名肿瘤科医生,不仅应







































贵州白癜风
郑州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
http://www.whyxqt.com/yxacs/1030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