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龄集健康提醒5种饮食习惯决定你活多

2018-5-29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本草纲目》指出,“饮食者,人之命脉也。”吃饭是保证生存不可缺少的条件,但很多人在饮食上太过随意,口不择“食”。

殊不知,错误的饮食习惯还是很多慢性病的罪魁祸首。

《美国医学会杂志》的最新研究指出,9个饮食因素与心脏病、脑卒中、2型糖尿病导致的死亡有关。

受访专家: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系教授马冠生

解放军医院营养科主任左小霞

中国人最难保持健康饮食

美国塔夫茨大学的研究者分析了~年、~年美国国家卫生和营养调查中的统计数据,发现9种食物的摄入习惯与慢病息息相关,包括水果、蔬菜、坚果、全谷物、未加工的红肉、加工肉制品、多不饱和脂肪酸、来自鱼类的欧米伽-3脂肪酸、钠。

年美国心脏病、脑卒中、2型糖尿病共导致70多万美国成年人死亡,分别占72%、18%、10%左右,其中45%由不健康饮食行为造成。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两位专家点评说,若能制定政策,对一些人群进行营养干预,不仅会大大减少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导致的死亡,还可降低不同地区、人群的健康差异,促进社会公平。

我国相关研究也发现类似问题。年一项涉及10万人的调查显示,心血管健康状态较差者高达3/4,心血管状态中等的人不到1/4,而健康状况理想者仅为千分之二。

该研究从行为健康、身体健康两方面评估,其中前者包括不吸烟、体质指数正常、体育锻炼达标、饮食健康,仅有千分之七的人全部践行了,最难做到的是保持健康饮食行为,仅有1.6%的人能坚持。

吃盐太多是最危险因素

美国的研究发现,因高钠饮食、坚果吃太少、加工肉制品吃太多导致的死亡排名前三。

高钠饮食

该种饮食习惯在年导致6.6万美国人因慢病死亡,占总死亡率的9.5%。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系教授马冠生告诉记者,食盐过量会使血压升高,增加高血压的患病率。

我国居民每天平均烹调盐摄入量从年的12.9克、年的12克,下降为年的10.5克。虽有改善趋势,但还处于过高水平,需继续限制。

每人每天的盐摄入量推荐少于6克,烹调时建议使用限盐罐和限盐勺,控制酱油、鸡精、咸菜等高钠食物的摄入。

坚果吃得太少

年由此导致5.9万美国人死亡,占8.5%。解放军医院营养科主任左小霞表示,每天摄入少量坚果可降低患心血管病的风险。

针对核桃、巴旦木、开心果的研究均表明,用完整的果仁替代烹调油脂,可控制“坏胆固醇”水平,有效降低心脏病、脑卒中发作几率。坚果脂肪含量较高,要控制量,建议放到三餐中食用。

榛子、杏仁等纤维含量高,饱腹感强,用餐时吃一些不会额外增加总能量。若作为零食来吃,每天可吃一汤匙去壳后的坚果。消化不良者可将坚果打碎或磨成酱吃,血糖、血脂较高者要整粒吃。膳食指南推荐每周食用坚果60克。

加工肉制品摄入太多

年,美国5.7万人因加工肉摄入太多而死,占8.2%。左小霞说,加工肉指用盐、亚硝酸钠(或硝酸钠、硝酸钾等)腌渍的培根、火腿、灌肠、腊肉、熏肉等,既含微量致癌物,盐分又高。

研究表明,加工肉可能增加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病的风险。因其增加结直肠癌风险,对胰腺癌、前列腺癌等有诱发作用,年,世界卫生组织还将加工肉列入致癌食物名单。

欧米伽-3脂肪酸缺乏

因海产品摄入不足导致的欧米伽-3脂肪酸缺乏,在年导致5.4万美国人死亡,占7.8%。马冠生说,这是一类不饱和脂肪酸,主要存在于鱼类,广告中常说的DHA、EPA是典型代表,对降低血管炎症反应非常有益。

然而,中国每人每天鱼虾摄入量仅为23.7克,远低于40克~75克的推荐量。水产品富含优质蛋白,脂肪相对较少,建议一周吃两三次,三文鱼、黄花鱼等都不错。

不爱吃蔬菜和水果

不爱吃蔬菜和水果在年分别导致5.3万、5.2万美国人死亡,分别占7.6%、7.5%。左小霞说,多吃果蔬,患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的风险较低。我国在这方面也不达标。

年~年,我国居民果蔬摄入量比年略有下降,新鲜蔬菜摄入量从每日.2克下降到.4克,水果摄入量从45克下降到40.7克,与推荐量差距不小。

世界卫生组织已将果蔬摄入过少列为十大死亡高危因素之一,会在全球造成约31%的缺血性心脏病、19%的胃肠道癌症和11%的脑卒中。

我国成年人每日推荐摄入蔬菜克~克、水果克~克,可概括为“半斤水果一斤菜”。“一斤菜”是指烹饪前的重量,经烹饪后也就两小碗。建议大家每餐有蔬菜,每天吃水果。

改善饮食,直接降低死亡率

美国的研究发现,虽然美国人饮食上还有诸多问题,但相比年有明显改善。10年间,美国成年人因慢病导致的死亡年均下降26.5%,得益于饮食行为的改变。比如,坚果虽然吃得还不够,但比10年前已经多很多了,慢病死亡率下降18%。还有两点好的饮食行为值得提倡。

1

增加多不饱和脂肪酸摄入

这使美国人的相关慢病死亡率下降20.8%。马冠生说,不饱和脂肪酸可细分为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后者摄入不足可能导致心脏病的发病率增加。全球每年有超过71万例心脏病死亡源于欧米伽-6多不饱和脂肪酸摄入不足。

大豆油、亚麻籽油、山茶油等植物油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每天以25克为宜。增加水产品和坚果摄入也能补充。

2

限制糖摄入

糖的诱惑难以抵挡,但吃得过量无益健康。世界卫生组织调查23个国家人口死亡原因后得出结论——嗜糖之害,甚于吸烟。这项调查表明,长期高糖饮食者的平均寿命比正常饮食者短10~20年。

  

专家表示,糖摄入多了,人就会因摄入能量太多而产生饱腹感,影响对其他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食品的摄入。

建议大家有意识地从每周一次减糖餐或者减糖食物开始,增加到每日少吃一种含糖食物,几个月后,口味就会变淡。用水果、低脂牛奶和酸奶来代替甜食,或者用蜂蜜和果汁代替糖,都可以使糖的摄入量减少一半。

尽管一些饮食习惯有所改善,但10年间,美国人摄入未加工红肉相对增多,使相关慢病死亡率增加14.4%。马冠生说,我国居民肉类摄入量也逐年增高,年每人每日猪肉摄入量比年增加了26.6%。

过量摄入红肉可增加男性的全因死亡率,以及糖尿病、结直肠癌的风险。《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人每日畜禽肉摄入量应控制在40~75克,建议多用禽肉、鱼肉替代红肉。

3

增加全谷物的摄入也能防慢病

左小霞说,全谷物是指未经精细加工,仍保留完整谷粒所具备的胚乳、胚芽、麸皮及天然营养成分的谷物,含丰富的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及其他植物化学物质。全谷物可降低直肠癌、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的发病风险。

近30年来,我国居民谷类消费量逐年下降,过度加工导致B族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丢失,都可能增加慢病风险。

谷类为主是平衡膳食的基础,建议一日三餐都要摄入充足的谷物,每天吃50~克全谷物和杂豆类,将小米、玉米、燕麦等直接作为主食,还可将芸豆、花豆、绿豆等煮松软后融入菜肴。

清明期间早晚温差较大,忽冷忽热的天气对抵抗力差的人群影响比较大,这些人最容易遭受风寒侵袭,阴气身体不适或者加重原有的病情。

转接认为,季节交替之际最容易引起中风、脑出血等神经系统疾病,奔波劳累、忽视保暖、情绪波动往往都有可能会加重病情。

而且春节是心肌梗死、血压偏高的人尤其是要注意不要劳累或者伤心,要多提醒自己稳定情绪。风度哦、雨多是清明节前后的气候特征,但人们扫墓踏青,户外活动增多,如果不加留心就容易受到风邪的侵犯。

三高人士压力山大人士服用牛黄清心丸牛黄清心丸源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简称牛黄清心丸(局方)。再早可追溯到汉代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薯蓣丸”,经长期演变,形成今天由29味药组成的著名方剂,被列为“中国十大经典名药”。

牛黄清心丸(局方)是在清心开窍如天然牛黄、麝香、冰片的基础上,加入人参、山药等众多补益之品,具有开窍通络和补益正气的双重作用,对中风(脑卒中、脑血管意外)这样虚实夹杂的疾病更适合,比单一的开窍通络药对人体更安全,更有利。

中医认为本方能益气养血,镇惊定神,化痰熄风。用于治疗痰热上扰引起的胸中郁热,惊悸虚烦,头目眩晕,中风不语,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语不清,神志昏迷,痰涎壅盛等症。现代中医认为牛黄清心丸为清心解毒、祛风化痰之品,既能调和营卫气血,又能清心解热。本方配伍精妙,温凉协调,不寒不热,清中有补,补中有清,无论虚实之人,体质强弱者,皆可服用,为治疗风痰之首选药,在中药界有“科学凉茶”之称。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中医药学的整体发展,牛黄清心丸(局方)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多年来,经过达仁堂的精心选料、精心制药,牛黄清心丸已成为一种“清心火、祛湿热、健脾肾、活血瘀、安神定志、养生延年”的大众生活常用药。在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等国家经常把牛黄清心丸(局方)用作日常常用的保健药品,甚至饮酒前后也各服一丸,清心火,祛湿热,醒酒解酒。如何服用?有专家建议牛黄清心丸(局方)具体服用方法如下:1.作为日常常用药:一般服法为每日一次,每次一丸,可连续服用15天,停服15天后,再服15天、停15天,如此三次为一健身疗程;2.若病症明显时:可酌情每次一丸,每日两次,连服七到十天;3.饮酒时:可提前一小时服用一丸,一般酒后不再服用,若酒醉时,可在与上次服药间隔3小时候后,再服用一丸。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好
北京知名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
http://www.whyxqt.com/yxazz/1098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