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来,普通中国人变化到底有多大
2024/9/4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北京看白癜风疗效最好专科医院 http://pf.39.net/bdfyy/
◆在任何一个时代,青春、就业、健康、爱情、孤独,等等,这些都是人性永恒的困扰。
正解局出品
一年天,中国的一日是怎样的?一天24小时,普通人的生活又是如何度过?这些问题,我们也许有无数的统计数据可供盘点,但总难免觉得干瘪无味。
其实,假若我们能够回到几十年前,甚至几百年前的历史现场,潜水一般沉入,那么过去的故事,普通人的生活,其细节之丰富,温度之暖人,常常会超出世人想象。
年、年、年,曾经有三次轰动了大半个中国的文化活动,宛若大型时光胶囊,让我们可以从中一窥这片土地上普通人的生活与日常。
1.80多年前,它轰动大半个中国
年4月,在著名文学家茅盾(著有《子夜》《春蚕》等作品)、出版人邹韬奋(三联书店创始人)的策划下,两人决定在中国开展一次“中国的一日”征文活动。
这次征文的要求是,以年5月21日为主题,将这一天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以求发现一天之内的中国现实面目,彰显一天之内的中国全貌。
征文启事登在了当时最好的媒体《大公报》上。刚开始,茅盾收到的投稿,寥寥无几。但随着邮路的延伸,很快文稿像潮水一样涌来。
在当时家国破碎,通讯不便的环境下,三个多月里,茅盾收到了多篇来稿,共计有六百余万言,轰动了大半个中国。
投稿者五花八门,大都是所谓的无名之辈,售货员,小商人,公务员,士兵,警察,小学老师。他们经历的年5月21日这一天,大到国仇家恨,世界大势,小到吐槽工作、夫妻关系,也是包罗万象。
后来,茅盾从这些来稿中精选了四百多篇文章,出版了一本书,叫《中国的一日》。当时,鲁迅还抱病为这本书遴选了六副木刻作品,其后不久他就去世了。
事实上,《中国的一日》的出版,也成为当年文化界的一大盛事,它也被后世公认为是一次的凝聚民族意识,团结民心的成功之举。
考虑到当时中国面临的亡国危险、落后的交通、庞大的文盲群体,主事者的盛名与热心,这一次活动的成功,可谓是前无古人。
2.年,半个世纪后的回响
前无古人,值得骄傲。最有趣的是后有来者。
半个世纪之后的年,两个名叫张景岩、林樾的人,在服侍身患胰腺癌的母亲之时,听闻母亲提到当年“中国的一日”盛况后,激动莫名,也想在几十年之后,再做一次“中国的一日”。
两人虽然任职于机关,但还是势小力薄,在尝试找巴金、费孝通等人做主编无果后,经过一番努力,得到了原《中国日报》总编辑刘尊棋的力挺,由其出任主编。
这一次时隔半个世纪的“致敬”,最终取名为“新中国的一日”,要求和当年也差不多,的是写下年5月21日这一天的所见所闻。
这一次活动依然反响激烈,最后征集到了一万三千多份文稿。从六岁稚童到百岁老人,几乎每一个年龄层都有来稿。在征文活动结束后,甚至还有人拿着刚刚写完的文稿找到编辑,要求宽限一二。
这次时隔多年后的“致敬”,让人很自然地就想起王家卫的电影《一代宗师》里的台词: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3.半个世纪的风雨
又过了三十余年,年,有互联网黄埔军校之誉的网易联合许知远的“单读”团队,也在5月21日这一天,致敬了一次历史。
这一次活动同样热烈,有超过十万份的图片、文字和视频参加。他们用时间轴的方式,配上意大利音乐家鲁多维科·艾奥迪(LudovicoEinaudi)的钢琴名曲《NuvoleBianche》,做了一个网络专题。
这个专题也名为“中国的一日”的,至今还飘荡在无边无际的比特海上。NuvoleBianche的曲子响起,八十多年前的往事,仿佛正在一幕幕重现。
可惜的是,相比于茅盾当年主事的那次征文,年的这一次活动虽然影响大,最后集结成《新中国的一日》一书,但今天已经罕有人知悉。
在翻阅《新中国的一日》时,我好奇地查阅了一下策划者张景岩的信息,发现他们已退休多年,很早以前就住进了养老院。从张景岩的博客看,他身体不佳,已经很长时间没有更新博文了。
尤其难得的是,历经50年时代大动荡之后,还有30多位在半个世纪前曾参加茅盾主持的“中国的一日”征文者,拿起笔参加了年的征文活动。
“少年子弟江湖老,红颜少女的鬓边终于也见到了白发”,诚如金庸笔下之景。半个世纪的风雨,历尽劫波今犹在大概就是这么回事吧。
4.看得见的变化
通读三次征文的文稿后,脑子中反复回响的是一句俗语: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三次征文,三颗巨大的时光胶囊,映射了三个不同的大时代。
80余年前的年,那是怎样的时代?
东北已沦陷,日寇还在步步紧逼,国共两党尚未合作,民生凋敝,风雨如晦的年代。
那三千多篇六百余万言的投稿,展现出来的中国是怎样的?
中国农村在“崩溃而衰落”;土豪劣绅“假公济私”;汉奸“为虎作伥”;“民族的最大敌人”日寇的触角“伸展到穷乡僻壤”;热血男儿“在严重的压迫下刻苦地耐心地”开展救国运动、帮助大众扫盲。
这一次征文里有来自南京的几十位普通人的投稿,不知道他们可感觉到了日本人的屠刀已经举起,他们又是否逃过那一劫。
30余年前的年呢,又如何?
国家独立了,改革启动了,民生也在节节进步。在许多人的记忆里,八十年代那是一个打出“小平您好”大字横幅,空气里洋溢着浪漫主义气息,青春热血,一往无前的时代。
这并不错。但是在“新中国的一日”策划者张景岩、林樾回忆整个策划的来龙去脉时,事情还有更复杂的一面。
他们直言当时国内的气候好比早春2月,乍暖还寒,许多人还摸不准方向。彼时搞一次“中国的一日”这样的活动,很有些闯红灯的味道。他们自己也“对征文活动能否成功也并没有底。”
2年多前的年呢?
那仿佛还是在昨天,中国GDP雄踞世界第二,民族屈辱早已成往事,在三十多年的改革之后,几乎每一个人在生活得到的要比失去的多。
在杭州举办的G20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