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医学,胰腺癌防治的机遇和挑战【二】
2016-11-6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精准医学,胰腺癌防治的机遇和挑战【二】
一、胰腺癌现状
1.一级预防(病因预防):
2.二级预防(早期诊断):
3.三级预防(临床治疗):
二、精准医学的概念
点击图文一详细查看三、精准医学,胰腺癌防治的机遇
胰腺癌病因不明、预防无从谈起,早期诊断是世界性难题,现有治疗方法疗效的改善已达瓶颈。因此胰腺癌的防治需要更多的基础研究、尤其是基因分型及其指导下的精准医疗。
1.早期诊断:Melo等对例胰腺癌外泌体glypican-1(GPC1)进行检测,发现其对胰腺癌和正常胰腺、胰腺良性疾病、良性肿瘤;对早、中、晚期胰腺癌的诊断特异性和准确性均达%;提示可能对胰腺癌早期诊断带来划时代的革命。MD安德森肿瘤中心新闻稿称其是GameChanger。
2.基因分型指导下的治疗:Wu等采用一代基因测序技术对例胰腺癌和例正常人行全基因测序,发现国人特有的21q21.3(BACH1)、5p13.1、21q22.3、22q13.32和10q26.个染色体区域遗传变异,携带5个危险基因的个体发生胰腺癌的风险比不携带者高6倍。Waddell等对例胰腺癌进行二代全基因测序,构建了具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的4个基因亚型:稳定型、局部重排型、分散型和不稳定型。发现不同亚型的基因突变对应着特定的药物靶点,基因组读数影响治疗效果;53例复发患者中25例接受了化疗,不稳定型5例接受了铂类化疗,其中PR2例、CR2例,其他类型中的3例无PR和CR病例,提示DNA损伤(铂类)和阻止DNA修复类化疗药物及PARP抑制剂对不稳定型胰腺癌疗效好。新的三代纳米孔单分子实时DNA测序技术具有高效率、高通量、高精度、低成本的特点,实现了千元基因测序目标;为高疗效基因分型指导胰腺癌治疗的临床应用带来了一线曙光。
3.高效药物的研发:安德森肿瘤中心学者研究发现了化疗对胰腺癌无效的机制,上皮细胞间质转型(EMT)过程主要对分裂和增殖的细胞起作用,癌细胞开启EMT、减缓癌细胞的增殖、从而降低GEM的疗效;EMT通过抑制药物的运输和蛋白质的浓缩、降低癌细胞的增殖、拮抗GEM等抗增殖药物的杀灭;该研究结果为后续新药物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美国学者从胰腺癌细胞中移除2.4万个基因、逐一分析其暴露在吉西他滨下的反应,发现敲除和维生素D结合的基因的编码蛋白、加入吉西他滨后所有胰腺癌细胞都死亡了,提示癌细胞可以劫持维生素D受体、修复化疗损伤的胰腺癌细胞,因此开发含失活维生素D受体的药物、在不影响健康细胞的前提下有选择性的杀死胰腺癌细胞。
四、精准医学,胰腺癌防治的挑战
目前胰腺癌诊治的疗效已达瓶颈,精准医学为胰腺癌的防治带来一线曙光,那么精准医学是解开胰腺癌防治的金钥匙吗?精准医学在胰腺癌防治领域的主要挑战有:
1.对肿瘤认识的局限性:有学者研究指出肿瘤是进化的产物、非基因突变的结果,对基因突变致癌的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并质疑肿瘤是一种疾病吗?
2.对肿瘤发病机制的不确定性:Tomasetti等研究发现干细胞分裂的频率和癌发生的概率是一致的,DNA复制不可避免的出错、复制频率越高出错概率越大,复制出错导致新的突变,极小概率细胞失控状态下疯狂生长形成癌,作者称之为不可预测的坏运气。癌症都是坏运气、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研究发现癌症风险2/3归咎于失控的突变(坏运气)、1/3归咎于环境和遗传因素,不同癌症自身不可控因素的比重不同,环境因素可以促进干细胞的分裂、使坏运气变得更坏。Wu等对此持有异议,认为内在因素对癌症的风险约10%~30%,干细胞分裂频率,内、外在因素对癌症发生的影响没有明显的区别,内源性突变累积的过程不足以影响可观察到的癌症风险。
3.基础研究的深入,颠覆已有的观念:传统观念认为PI3K是肿瘤的抑制剂,用于肿瘤的治疗;现研究证实其促进癌细胞的转移,使救命药变成了夺命药。同样既往认为蛋白激酶C(PKC)促进癌症发展,现证实其是肿瘤抑制因子。
4.肿瘤的异质性:同一肿瘤的不同亚型、原发灶和转移灶、原发灶和复发灶等之间基因表达的差异性。文献报道胰腺癌基因变异约2/3出现在原发灶、1/3出现在转移灶。
精准医学的临床实施,可能对目前临床实践产生颠覆性的改变,包括临床研究模式,如RCT研究的大样本到仅仅研究宿主个体;肿瘤命名原则(基于部位、性质等)到以基因型命名;基于肿瘤类型+分期+循证医学证据,采取统一的地毯式轰炸,到基因分型指导治疗的手术刀似的精准打击等。
总之,胰腺癌的防治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尤其需要更多、更深入的基础研究,来解决临床上遇到的难题,精准医疗的实施和完善、为最终攻克胰腺癌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白癜风医院有哪些白癜风治疗的医院